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

作 者: 赵杨
导 师: 胡昌平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情报学
关键词: 国家创新系统 协同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
分类号: G20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53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和国际地位的关键力量,各国都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致力于本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承担着国家创新发展重任。信息化环境下,国家创新系统的运行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有力保障,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创新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复杂工程,创新战略的实现要求国家创新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打破组织界限,整合内外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创新合作。在国家创新发展要求下,信息资源配置范围已由组织内部扩展到整个国家创新系统,更加强调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与协调互动,促使信息资源配置不断朝着社会化、协同化方向发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式日渐形成。当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问题的探索刚刚起步,开展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研究和实践,不仅是推动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将协同学理论与传统信息资源配置理论相结合,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与运行,构建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框架,从战略、管理、操作和技术层面探索其协同机制,着重研究协同配置演化机理和模型,详细分析了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和仿真分析,找出制约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文中附有图100幅,表30个。全文约19万字,共分为8章,内容如下:第1章,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及其协同化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信息化环境中,国家创新战略的演变促使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不断朝着开放化、社会化、协调化方向发展,由此对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发展。本章从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要求入手,分析信息资源配置变革与协同化发展趋势,从协同学视角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特征和要素进行阐释。第2章,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定位与组织。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系统内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科学的目标定位。本章在对国家政策、经济、市场、技术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资源分布格局、创新合作关系、信息沟通渠道等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总体目标:以国家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之间的整体协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围绕总体目标,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应以协同配置能力为序参量,采用有效制度安排下的自组织配置模式,按照合理的配置路径组织实施。第3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分层推进。按照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目标定位和层次安排,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本章依据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层次结构,提出从战略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和技术支撑层面依次协同的思路。其中,战略层面协同旨在实现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国家信息资源配置战略与地区、组织信息资源配置战略的协同,以及创新合作组织之间的战略协同;管理层面协同主要包括国家信息管理机构和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之间的“上下联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与权责分配;操作层面协同旨在协调配置主体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优化整体配置流程,通过选择合理的协同配置实施模式促进配置主体竞争合作关系的协同演化;技术支撑层面协同主要实现各类配置技术的有机融合与集成应用。第4章,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型。国家创新系统的复杂性、创新主体的主动适应性和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具有多回路、非线性、高阶次和难以量化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系统动力学特征。本章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演化机理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从系统运行角度进一步揭示各协同层面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分析协同配置中的因果关系,绘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动力学流图,构建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协同配置实现过程的模拟仿真提供具体方法。第5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依据国家创新系统中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机理,本章从体制、技术、经济、法律多个维度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实现方法。从体制角度而言,协同配置体制建设是实现有效配置监管、落实配置制度安排、指导配置实践的重要前提,必须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建立科学的体制框架,促进政府配置机制与市场自组织机制的协调运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顺利实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本章从协同配置和协同创新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协同配置平台设计思路,应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技术构建了基于CSCW环境的配置平台模型,探索了平台核心功能的技术实现;从经济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是一项经济活动,涉及多方主体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博弈-协商”过程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主体间持续合作与协同发展;从法律角度而言,信息资源在不同配置主体间的流动,涉及信息资源产权的转化,需要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来规范协调各类创新主体的配置行为,保障知识成果创造者的基本权益。第6章,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综合评价。由于国内外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还未建立起适用于协同配置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章在参考现有传统信息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协同配置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机理,应用平衡计分卡模型分析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与国家创新系统运行绩效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四个评价维度: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配置流程、整体协同效应和协同配置效益。然后依据各维度的评估内容,构建出由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协同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项指标权重。第7章,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与对策分析。本章在对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情况和信息资源配置现状、配置效果与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现状与问题出发,利用前文提出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理论方法,围绕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设计符合我国创新发展需求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构建了国家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框架。根据方案设想,应用第四章中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实现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预测未来15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仿真分析,揭示市场机制完善程度、政府宏观管理绩效、科技中介和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收益分配机制这四项关键因素对我国协同配置效应产生过程的具体影响。依据这一结论,本章最后从政策制度保障、配套设施建设、配置主体联动、服务体系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五个方面提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对策。第8章,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梳理,提炼观点,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9
ABSTRACT  9-21
0 绪论  21-44
  0.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21-26
    0.1.1 选题背景  21-24
    0.1.2 研究意义  24-26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6-40
    0.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统计  26-27
    0.2.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  27-39
    0.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39-40
  0.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40-44
    0.3.1 研究内容  40-42
    0.3.2 研究方法  42-43
    0.3.3 研究创新点  43-44
1 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资源配置及其协同化发展  44-67
  1.1 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及其对信息资源配置的要求  44-55
    1.1.1 信息化环境下的国家创新发展与创新系统建设  44-48
    1.1.2 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中的信息资源保障  48-53
    1.1.3 信息资源配置对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影响  53-54
    1.1.4 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对信息资源配置的要求  54-55
  1.2 面向国家创新的信息资源配置变革与协同化发展  55-61
    1.2.1 配置体制变革与社会化机制的形成  55-56
    1.2.2 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发展  56-61
  1.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特征与要素  61-67
    1.3.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涵  61-63
    1.3.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特征  63-64
    1.3.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基本要素  64-67
2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定位与组织  67-90
  2.1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环境及其影响  67-74
    2.1.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外部环境  67-71
    2.1.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内部环境  71-72
    2.1.3 环境因素对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影响  72-74
  2.2 国家创新需求导向下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目标选择与定位  74-81
    2.2.1 国家创新发展中的信息需求形态  74-76
    2.2.2 基于创新主体需求结构的协同配置目标选择  76-79
    2.2.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目标定位  79-81
  2.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多维组织  81-90
    2.3.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序参量识别  81-83
    2.3.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模式选择  83-84
    2.3.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路径确定  84-86
    2.3.4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层次安排  86-88
    2.3.5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理论框架  88-90
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分层推进  90-137
  3.1 配置战略层面的协同  90-98
    3.1.1 信息资源配置战略与创新战略的关联  90-92
    3.1.2 战略协同模型与实现机制  92-96
    3.1.3 战略协同的演化过程  96-98
  3.2 配置管理层面的协同  98-108
    3.2.1 信息资源配置的管理主体及其职能  98-102
    3.2.2 管理主体的职能协调与权责分配  102-105
    3.2.3 协同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105-108
  3.3 配置操作层面的协同  108-122
    3.3.1 配置过程中的主体竞争与合作  109-111
    3.3.2 配置主体的协同模式选择  111-119
    3.3.3 配置主体竞争合作行为的协同演化  119-122
  3.4 技术支撑层面的协同  122-137
    3.4.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关键技术  122-131
    3.4.2 协同配置技术的集成应用框架  131-133
    3.4.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技术协调  133-137
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模型  137-160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及其在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中的应用  137-140
    4.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  137-138
    4.1.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138-139
    4.1.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系统动力学问题  139-140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演化机理  140-149
    4.2.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的边界  141-142
    4.2.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的运行机制  142-144
    4.2.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144-149
  4.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149-160
    4.3.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149-152
    4.3.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152-155
    4.3.3 模型输出与响应变量确定  155-157
    4.3.4 模型有效性检验  157-160
5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整体化实现  160-187
  5.1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制建设  160-167
    5.1.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制度需求  160-162
    5.1.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制建设原则与框架  162-164
    5.1.3 协同配置体制下多元配置机制的协调运行  164-167
  5.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技术平台构建  167-176
    5.2.1 平台设计思路  167-168
    5.2.2 基于CSCW的平台架构模型  168-171
    5.2.3 平台的功能结构  171-173
    5.2.4 功能的技术实现  173-176
  5.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中的利益关系协调  176-182
    5.3.1 配置主体间的多元利益关系  177-179
    5.3.2 利益协调的"博弈-协商"过程  179-180
    5.3.3 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180-182
  5.4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标准化推进与知识产权保护  182-187
    5.4.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标准体系  182-185
    5.4.2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调  185-187
6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综合评价  187-206
  6.1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综合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187-189
    6.1.1 综合评价目标  187-188
    6.1.2 综合评价原则  188-189
  6.2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189-201
    6.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189-190
    6.2.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要素选择  190-194
    6.2.3 评价指标与测度标准的确立  194-198
    6.2.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98-201
  6.3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综合评价流程  201-206
    6.3.1 综合评价的实施步骤  201-204
    6.3.2 综合评价的流程管理  204-206
7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方案与对策分析  206-244
  7.1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配置现状与协同化发展问题  206-220
    7.1.1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结构  206-208
    7.1.2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分布  208-211
    7.1.3 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211-215
    7.1.4 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协同化发展状况  215-219
    7.1.5 信息资源协同配置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219-220
  7.2 面向我国创新发展的信息资源协同配置体系建设方案  220-228
    7.2.1 总体建设目标  220-222
    7.2.2 管理机制确立  222-224
    7.2.3 体系框架设计  224-225
    7.2.4 体系建设技术路线  225-228
  7.3 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实现过程模拟仿真  228-238
    7.3.1 数据来源与参数值确定  228-230
    7.3.2 仿真平台与初始条件设置  230
    7.3.3 仿真结果分析  230-238
  7.4 我国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的推进对策  238-244
    7.4.1 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创新氛围  238-239
    7.4.2 加强协同配置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239-240
    7.4.3 促进配置主体之间的资源联动  240-241
    7.4.4 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41-242
    7.4.5 拓展协同配置经费投入渠道  242-244
8 结论与展望  244-247
  8.1 全文总结  244-246
  8.2 研究展望  246-247
参考文献  247-261
附录:信息资源协同配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261-26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265-267
后记  267-269

相似论文

  1. 基于多Agent理论的卫星协同定轨技术研究,V474
  2. 高光谱图像空—谱协同超分辨处理研究,TN911.73
  3. 基于智能学习的多传感器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研究,TP391.41
  4. 面向服务实体的网构软件演化模型的研究,TP311.5
  5. 媒介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D422.7
  6. 时空协同理论在排球接扣球防守战术中的运用研究,G842
  7. 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237.6
  8. 微带天线的频率可重构及其与滤波器的协同设计,TN822
  9. 增强材料对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TQ333.7
  10. 演化聚类算法及其应用研究,TP311.13
  11. 基于协同学的信息生态链断裂问题研究,G201
  12. 我国家电行业供应链整合分析,F426.6
  13. 赵官煤矿班组安全协同管理方法研究,TD791
  14. 沙利度胺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R735.9
  15. 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S公司采购管理研究,F274
  16.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制研究,X51
  17. 集装箱船结构静动态协同优化设计研究,U674.131
  18. 网络环境下小学协同教育的策略研究,G629.2
  19.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演化机理研究,F426.21
  20. 韩国中小学中国语协同教学模式考察研究,H195
  21. 苏州星港学校培养学生现代教养的实践与研究,G63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信息资源及其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