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作 者: 师凤莲
导 师: 张锡恩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女性政治参与 性别平等 民主参与 权力参与
分类号: D442.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76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男女不平等是一种古老的历史存在。在男权主义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基本没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资格。自近代以来,在民主、平等、自由旗帜的引领下,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的群体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在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发出了向男性统治的政治领域进军的呐喊,“女权主义”一时甚至成为衡量男性绅士风度的标尺。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女性都有了和男性同样的政治参与权。在西方一些国家,女政治家甚至占了内阁的半壁江山,她们挥舞长袖,在国内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和男性一起引领风骚。中国自古就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传统,但在男权文化和男权统治更为突出的中国封建时代,女性对政治的参与仅限于诸如吕后、武则天和慈禧太后之类凤毛麟角的个案,且总难摆脱“后宫干政”的魔咒。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发出参政议政的呼吁并付诸行动是在近代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解放妇女、赋予妇女平等的政治权利作为己任,发动、组织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和法律地位,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以男女平等作为立法原则之一,明确规定了女性的各项权利,使中国女性的政治参与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段时期,“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曾响彻中国大地,“半边天”也一度成了中国妇女的代名词,1995年,男女平等更进一步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参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妇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表面上的风光无限难掩其实际上的尴尬境地。与男女平等理念的真正实现以及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实际参与水平、参与规模、参与途径等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民主参与方面,女性群体的政治冷漠是一种普遍现象,突出表现为女性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较低;不参与和消极参与的程度较高:女性参与基层选举和竞选的比率较低;以信访、听证等其他形式参与的女性比较少。在权力参与方面,女性的参与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近30年来,中国女性的权力参与有所停滞并时有回落,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政党参与及基层权力机构中的性别构成上;二是参与的比例较低且结构不合理,无论是与男性相比,还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参政的女性相比,无论是在立法、行政、司法机构,还是在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里,无论是在高层决策机构还是在村级事务管理机构中,中国女性权力参与的比例都比较低且结构不合理。那么,在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的当代中国何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呢?社会性别理论认为,两性的社会差异不是由生理差别天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在社会的制度安排中后天形成的。由此观之,问题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的因素,即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外,还有外部社会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的制约。公民参与政治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女性也不例外。但和男性相比,女性要承担繁重的生育任务和主要的家务劳动,其就业状况和经济收入水平普遍较差。二是制度和机制的局限。在中国,关于促进女性参政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尚不健全,人们对相关法律法规解读的随意性也相当大。三是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国家本位”、“官本位”倾向不鼓励民众参与,有助于造就一个政治冷漠的大众阶层;从性别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男权文化,它贬低女性的价值,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同时将女性排斥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之外。政治参与上的男女平等不仅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针对上述中国女性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我们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积极推进当代中国的女性政治参与。首先,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社会性别主流化乃是当今国际社会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而采取的一个普遍性战略,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根本途径之一。其次,消除经济领域中就业的性别歧视,推进经济领域的性别平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为妇女参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第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促进教育的性别公平。性别平等问题是性别文化反思与建构的核心问题,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可以为女性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教育的性别公平,是推进社会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对于提高女性参与政治和决策的比例有积极的作用。第四,提高女性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其政治参与水平就越高。为此,当前应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妇女组织、特别是各级妇联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阶层女性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总之,没有女性对政治的充分参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将是一句空话。展望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发展前景,总的来看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性别意识的普及和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必将走出徘徊并稳步上升;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障碍的存在,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以及性别平等的实现,仍然任重而道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11-14
Abstract  14-18
第一章 导论  18-3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8-22
  二、研究现状综述  22-27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7-29
  四、基本框架和创新之处  29-33
第二章 社会性别女性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及经验  33-75
  一、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理论  33-45
    (一)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33-34
    (二) 中外学者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解读  34-36
    (三) 社会性别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36-39
    (四) 社会性别主流化  39-45
  二、女性政治参与的一般概念  45-57
    (一) 女性政治参与的概念  46-47
    (二) 女性政治参与的动机和作用  47-52
    (三) 女性政治参与的类型  52-57
  三、国外女性政治参与的理论与经验  57-75
    (一) 女性主义的三大主要流派  57-59
    (二) 女性主义运动的两次浪潮  59-61
    (三) 国际组织对女性政治参与进程的推动  61-64
    (四) 国外女性政治参与的现状  64-67
    (五) 国外女性政治参与的经验  67-75
第三章 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历史回顾  75-95
  一、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1911-1949)  75-87
    (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妇女参政运动  75-81
    (二) 从建党到建国的妇女参政运动  81-87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49-1978)  87-95
    (一) 女性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  87-89
    (二) 女性政治参与状况  89-92
    (三) 女性政治参与特点  92-95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现状(1978-)  95-124
  一、保障女性政治参与的制度机制状况  95-99
    (一) 保障女性政治参与的法律和政策进一步完善  95-97
    (二) 促进女性政治参与的组织机构运转更加协调  97-99
  二、女性政治参与的实践状况  99-124
    (一) 民主参与状况  99-102
    (二) 权力参与状况  102-124
第五章 当前中国女性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24-156
  一、存在的问题  124-135
    (一) 民主参与方面:女性群体政治冷漠普遍  124-128
    (二) 权力参与方面:有所停滞且结构不合理  128-135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35-156
    (一) 经济因素的制约  135-138
    (二) 制度和机制的局限  138-144
    (三)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144-149
    (四) 女性自身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149-156
第六章 解决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56-180
  一、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  156-163
    (一) 加强对公共政策主体的社会性别培训  156-157
    (二) 完善与妇女参政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157-160
    (三) 建立促进妇女参政的法律政策执行机制  160-161
    (四) 加强社会性别预算和完善社会性别统计  161-163
  二、推进经济领域中就业的性别平等  163-167
    (一) 进一步完善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  163-164
    (二) 充分发挥政府在女性就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164-165
    (三) 发挥社会各类群众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65-166
    (四) 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大女性职业培训力度  166
    (五) 推动公共服务的发展,为女性就业提供保障  166-167
  三、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和促进教育的性别公平  167-174
    (一) 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主要途径  168-172
    (二) 促进教育性别公平的重要措施  172-174
  四、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以妇联为例  174-180
    (一) 鼓励各阶层女性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  175-176
    (二) 完善和拓宽妇联组织参与决策的制度化渠道  176
    (三) 探索妇联组织与民间妇女组织更有效的合作机制  176-177
    (四) 依托政治资源优势培养妇联独立自主的品质  177-178
    (五) 加强妇女组织和妇女研究力量的合作  178-180
第七章 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前景展望  180-187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女性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前景  180-181
  二、社会性别意识深入各个阶层和群体  181-182
  三、女性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182-183
  四、女性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和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  183-185
  五、各种障碍依然存在,女性参政任重道远  185-187
参考文献  187-201
附表  201-215
致谢  215-21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16-217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17

相似论文

  1. 语文教材性别文化研究,G633.3
  2. 小学班干部选拔模式对学生民主参与能力的影响,G625.1
  3. 女性公务员和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龄退休的需求及对策研究,D669.6
  4. 城市社区民主参与及自治问题研究,C912.81
  5. 哈密木卡姆中女鼓手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632.52
  6. 传统与现代之间,C913.1
  7. 农村草根妇女组织与权力参与,D442.7
  8. 社会性别预算中的参与式管理问题研究,C913.68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性别教育研究,G641
  10. “女性”的命运,C913.68
  11. 农村妇女参与的政策保护与现实遭遇,C913.68
  12.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教育思想研究,C913.68
  13. 子鹰:一项啃老之研究,C913
  14.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芬兰女性政治家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C913.68
  15. 福建女神崇拜的社会性别思考,B933
  16. 英汉谚语中性别歧视的文化考量,H034
  17. 性别平等和谐的公共政策研究,C913.1
  18. 母亲多重角色对儿童性别意识形成的影响,C913.68
  19. 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D669.68
  20. 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研究,C912.6
  21. 陕西榆林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及权益保障现状研究,C913.6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妇女运动与组织 > 中国妇女运动及组织 > 党对妇女运动的领导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