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

作 者: 周永炳
导 师: 卢双舫;崔宝文
学 校: 大庆石油学院
专 业: 油气田地质工程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分流河道 成岩作用 岩石物理相 注入期次 成藏模式 井网优化设计 整体压裂 往复式潜油泵 (齐家油田) (扶余油层)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07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新采集的三维地震及完钻井、测井、试油和开发动态资料,综合开展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齐家油田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研究,分析了该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和石油富集条件,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了一套边际油田有效开发及配套技术。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了齐家油田泉四段和泉三段上部层序地层划分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提出了扶余油层五级层序(开发小层)划分对比方案,对比认为:齐家油田位于盆地二级挠曲坡折带,扶余油层存在局部超覆现象;应用等时沉积微相分析技术,深化了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地质认识,该区主要受北部沉积体系和西部齐齐哈尔沉积体系控制,为河流-浅水三角洲相沉积,主要储层是分流河道;应用岩石物理相分析技术,研究了扶余油层储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次生孔隙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沉积阶段即不同岩石物理相控制;以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成藏年代学和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研究扶余油层油气注入期次和成藏时间,总结了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提出了“相-相”主控成藏模式。在构造、层序地层、沉积微相、储层成岩作用及与油气成藏的相互关系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利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岩石物理相控下地震预测薄互层零散型河道砂体“甜点”筛选含油有利区方法。针对齐家油田扶余油层储层超低渗透和砂体互层、零散分布的特点,本文还研究了超低渗透储层井网及整体压裂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开展低伤害压裂液体系优化和清水压裂液试验取得好效果,研制出满足边际油田开发需要、低能耗、低成本、环保型往复式潜油泵和“丛、树、简、优”地面工程简化工艺技术,初步形成了齐家油田超低渗透扶余油层经济有效开发配套技术,对大庆长垣西部地区超低渗透油藏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前言  10-18
  0.1 研究题目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0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6
  0.3 主要研究内容  16-18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  18-28
  1.1 松辽盆地构造特征  18-22
    1.1.1 盆地基底构造格局  18-19
    1.1.2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
    1.1.3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19-22
  1.2 松辽盆地地层特征  22-28
    1.2.1 盆地构造-地层充填关系  22-24
    1.2.2 盆地地层发育特征  24-26
    1.2.3 泉头组三、四段(扶余油层)勘探开发简况  26-28
第二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28-62
  2.1 陆相沉积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理  28-46
    2.1.1 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29-37
    2.1.2 典型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37-39
    2.1.3 层序划分方案及层序地层格架  39-42
    2.1.4 坳陷盆地坡折带发现及其特征  42-46
  2.2 齐家油田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46-62
    2.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原理  46-51
    2.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51-52
    2.2.3 典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52-59
    2.2.4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  59-62
第三章 沉积相分布特征  62-100
  3.1 区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  62-64
  3.2 沉积微相识别标志  64-69
    3.2.1 岩石类型及泥岩颜色  64-65
    3.2.2 沉积构造  65-66
    3.2.3 生物化石  66
    3.2.4 特殊矿物  66-67
    3.2.5 测井曲线特征  67-69
  3.3 沉积微相特征  69-73
    3.3.1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  69-72
    3.3.2 滨浅湖相  72-73
  3.4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73-78
    3.4.1 古708-68-70 密闭取心井单井相分析  73-76
    3.4.2 其他井单井相分析  76-78
  3.5 沉积微相演化及分布  78-100
    3.5.1 沉积物源分析  78-81
    3.5.2 沉积微相纵向演化特征  81
    3.5.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  81-85
    3.5.4 薄互层河道砂体地震预测  85-100
第四章 “甜点”储层分布规律  100-141
  4.1 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划分  100-109
    4.1.1 成岩作用  100-108
    4.1.2 成岩阶段  108-109
  4.2 岩石物理相特征  109-114
    4.2.1 岩石物理相划分依据  109-110
    4.2.2 岩石物理相划分结果  110-114
  4.3 次生孔隙类型、成因和分布规律  114-134
    4.3.1 次生孔隙类型  114-119
    4.3.2 孔隙组合及发育特征  119-122
    4.3.3 孔隙演化影响因素  122-134
    4.3.4 次生孔隙成因机制  134
  4.4 次生孔隙发育的“甜点”储层预测  134-141
    4.4.1 构造特征及其对次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134-136
    4.4.2 “甜点”储层预测方法和结果  136-141
第五章 齐家油田扶余油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141-161
  5.1 区域成藏条件  141-153
    5.1.1 烃源岩条件  141-142
    5.1.2 油气运移条件  142-150
    5.1.3 储集和保存条件  150-153
  5.2 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与油藏类型  153-161
    5.2.1 扶余油层石油富集主控因素  153-156
    5.2.2 油水分布和油藏类型  156-159
    5.2.3 扶余油层成藏模式  159-161
第六章 边际油田有效开发配套技术  161-182
  6.1 超低渗透油藏井网与整体压裂优化设计  161-174
    6.1.1 水驱动用程度描述方法  161-164
    6.1.2 注水开发有效动用界限  164-168
    6.1.3 超低渗透油藏井网与整体压裂优化设计  168-174
  6.2 配套采油工艺  174-182
    6.2.1 往复式潜油泵采油工艺  174-176
    6.2.2 降低举升能耗的抽油机选型技术  176-180
    6.2.3 简化优化地面工艺  180-182
结论  182-184
参考文献  184-191
发表文章目录  191-193
致谢  193-194
附图  194-201
详细摘要  201-228

相似论文

  1.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2. 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P618.13
  3.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5.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6. 晋县凹陷赵县背斜滚动潜力研究,P618.13
  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8.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P618.13
  9. 吉林油田海坨子地区泉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研究,P618.13
  10.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奥陶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539.2
  11.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12. 惠民凹陷商河地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沉积体系研究,P618.13
  13.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富油规律研究,P618.13
  14.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15. 乌尔逊凹陷乌南地区南屯组层序特征研究,P618.13
  16. 齐家—古龙地区向斜成藏机制研究,P618.13
  17. 乌尔逊凹陷南部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研究,P618.13
  18.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9. 贵州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微相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P588.248
  20. 辽河盆地兴隆台油田浅层气成因及成藏机理研究,P618.13
  21. 扶新隆起带扶余油层测井资料岩性识别及岩相划分,P631.8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