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革命样板戏”研究

作 者: 惠雁冰
导 师: 赵学勇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样板戏” 传统戏曲现代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 历史观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分类号: J8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92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共三大部分,主要由绪论、正文及附篇构成。“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以及40多年来国内“样板戏”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旨在揭示“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事象、文化事象与美学事象,含蕴着现代中国在追求民族新生的道路中所扭结的多种矛盾与困惑。“样板戏”研究只有建立在整体性观瞻的学术视野下,有关“样板戏”的生产机制、艺术表现,包括盛行、衰亡及回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答,“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以公正、理性的评价。正文共四章,主要阐述了“样板戏”与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历程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关系,并就“样板戏”的独特艺术成就及复杂的结构内涵给予客观分析。其中,第一章,论文将“样板戏”置于40到60年代中国戏曲现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中来考察,从戏曲现代化路向的艰难追寻起笔,详细梳理了三个时期三种阶段性的戏改成果。然后,集中透视“样板戏”与64年全国京剧会演成果的紧密关联,并对“样板戏”出台前的淬炼、最后的命名,以及全国性的流播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由此得出,“样板戏”是40到60年代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实验的最终成果,是在民族现代化历程中展开的中国整体文化现代化的一翼,“样板戏”的出台体现着中华民族特定现代性的种种印痕。尽管,“样板戏”的建构方式极度彰显出其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但客观来讲,“样板戏”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资效尤的途径,尤其对于今天寂寥日久的戏曲舞台更具警示性与启发性。第二章,论文将“样板戏”置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生成关系中来考察,首先追溯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衍化及其主导性文学经验的形成,清理了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集中就“样板戏”对“十七年文学”经验的提纯性整合进行了详细的体察。为了具体切开“样板戏”创作理论的内在肌理,本章特从“样板戏”的“历史观”入手,分别就“样板戏”体现出来的“历史运动规律”、“历史真实性”、“历史合力”及“英雄个体”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既指出其强行附加的政治意义,也适度分析了学界粗暴评解“样板戏”理论的缺陷。最后得出,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阶段中四个内涵不断封闭、结构日趋严整的有机环节,四个阶段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有艺术表现程度的不同,分别对应着不同历史状态下文学与政治的亲缘关系。“样板戏”不过是对与其关系最切近的“十七年文学”经验的高度整合而已。这种“整合”与激进主义盛行的“文革”政治紧密关联,但也不能忽略“样板戏”作为戏曲样态的特有表现规律,尤其不能忽略特定时代的历史需求与民众心理。所以,这种“整合”又含有现时性、策略性、实效性的成份。第三章,论文以“样板戏”对传统京剧艺术质素的历史性置换与对芭蕾艺术品格的本土化改写两大板块,集中考察了“样板戏”在艺术方面的巨大突破。并且,在此基础上,鲜明指出“样板戏”在唱腔、表演、程式运用、唱词、音乐等方面的种种艺术缺憾。同时,就“样板戏”对革新当下戏剧艺术的启示也进行了理性的归纳。此外,还清理了“样板戏”与“文革”及江青的关系问题。由此得出,“样板戏”是被“文革”政治所借用、命名的一种特殊艺术形态,与“十年浩劫”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与江青的政治野心也不能机械等同。“样板戏”在当时的繁盛是政治上层、各阶段艺术工作者及全力响应的广大民众等上下三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作为一种实验性的民族文艺形态,“样板戏”在传统艺术现代化与西方艺术中国化的总体变革思路下,通过国家意识形态的全力构设和精心策划,对京剧艺术与欧洲芭蕾艺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建设性的创新。尽管受政治环境的制约,“样板戏”的改革动力不可避免地与当时激进的意识形态革命联系在一起。但公正而言,单就是“样板戏”对传统与现实、异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化合融变,再高的评价也并不过分,毕竟“样板戏”代表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第四章,论文主要阐述了“样板戏”独特的结构内涵,分别以“显在的政治意义秩序”与“潜在的民族文化内质”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揭示了“样板戏”外层包裹的强烈的政治意义秩序,第二部分指出了“样板戏”在叙事模式上对民族叙事传统及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暗合与投射。然后就“样板戏”多重结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从接受者的文化心理入手,对“样板戏”在“文革”时期的盛行、90年代的回潮现象进行了重新观照。由此得出,“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民众精神心理的典型表达,在结构上体现为政治胞衣与民族文化内质的深层扭结。“样板戏”所葆有的这种极富张力的艺术格局,为当时的流行及后来的回潮奠定了民众心理接受的逻辑起点。时下“样板戏”的热行不过是其特殊的结构形态与90年代特殊的人文困境历史性遇合的结果,观众对“样板戏”的沉浸更多是寻找一种久违的理想激情,出于对抗平淡人生的一种心理渴望。“样板戏”的出台与66年的《二月纪要》有直接关系,为了重回历史现场,论文以“附篇”形式专门考察了《二月纪要》的出台始末及主要内容,并就其浓郁的意识形态特征及某些依然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合理信息进行了理性梳理,意在说明历史内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样板戏”研究的整体性视野拓开一条或许有益的路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3
绪论  13-26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3-14
  二、"样板戏"研究现状及其局限  14-23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23-24
  注释  24-26
第一章 "样板戏":40到60年代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实验的最终成果  26-52
  一、戏曲现代化路向的艰难追寻  29-35
  二、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35-40
  三、戏曲现代化成果的确认和命名  40-47
  小结  47-49
  注释  49-52
第二章 "样板戏":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的高度整合  52-81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衍化及主导性文学经验的形成  54-59
  二、"样板戏"对"十七年"文学经验的高度整合  59-63
  三、对"整合"效果的界定与估量——以"历史观"为中心  63-76
  小结  76-77
  注释  77-81
第三章 "样板戏":传统戏曲现代化更新与西方艺术中国化融变的可贵尝试  81-105
  一、"样板戏"对传统京剧艺术质素的历史性置换  83-90
  二、"样板戏"对芭蕾艺术品格的本土化改写  90-96
  三、平心而论"样板戏"的艺术革新  96-102
  小结  102-103
  注释  103-105
第四章 "样板戏":政治胞衣与民族文化内质的深层扭结  105-128
  一、显在的政治意义秩序  107-115
  二、潜在的民族文化内质  115-123
  三、深层扭结的原因探析  123-125
  小结  125-126
  注释  126-128
附篇 枝蔓横生的历史现场:重解《二月纪要》  128-142
  一、四次批示:"京剧要革命"  129-134
  二、六易其稿:"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  134-140
  结语  140
  注释  140-142
参考文献  142-146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文章情况  146-147
后记  147

相似论文

  1.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G633.51
  2. “样板戏”故事的角色类型、功能结构及分类,I207.32
  3. 朱熹北宋文学批评之研究,I206.09
  4. 文化生产与国家乌托邦的建构,I207.3
  5.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A811
  6.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类型研究,I207.42
  7. 论更顿群培的历史观以及研究方法,K092
  8. 试析王夫之“理势合一”的历史观,B249.2
  9. 是通变思想还是进化史观?,K092
  10. 《通典·食货典》史学研究,K092
  11. 从历史坚守到欲望言说,I207.42
  12. 传统戏曲文化对样板戏人物塑造的影响,I207.3
  1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邓小平历史观,D64
  14. “样板戏”钢琴改编曲的历史读解与批判,J624.1
  15. 革命样板戏意象系统论析,J805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I207.42
  17. 历史观照下的中国外商投资法研究,D922.295
  18. 20世纪70年代初期:媒介女性形象解析,C913.68
  19. 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姜文电影,J905
  20. 巴恩斯小说历史观研究,I561.074
  21. 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A811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艺术理论 > 戏剧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