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

作 者: 邵宁
导 师: 邓伟志
学 校: 上海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社会排斥 身份 非主流社会成员 进城农民工子女 无身份移民子女
分类号: C9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社会转型与“断裂”的背景下,社会和谐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议题。社会排斥是阻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消除各类社会排斥,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全球化时代,无论是促进社会排斥理论本土化发展,还是制定反排斥社会政策,都需要更为普适的理论经验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本文基于社会排斥理论,选取中国上海和美国西雅图作为调查地点,采用观察、访谈、文献、比较等研究方法,将中国的非主流社会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的非主流社会群体(无身份移民子女)进行比较研究。意图通过不同社会背景下相似群体的分析,进一步探宄社会排斥理论的普遍解释意义以及身份的不同产生的排斥性作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进而为制定反排斥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没有主流社会成员正式身份的情况下,非主流社会群体在哪些领域受到流入地主流社会的排斥,使他们遭受排斥的共同机制是什么,这些机制如何能排斥非主流社会成员并影响他们的身份转变和社会流动。中国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均获得了流入地基础教育权利,但总体而言,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及流入地主流社会成员,而在后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受到法律政策及经济条件制约,更加难以获得教育机会。由于文化资本不足、非主流社会成员身份的限制等因素,多数中国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在一级劳动力市场无法与主流社会成员竞争,只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处于二级劳动力市场。职业类型决定了收入水平。农民工家庭和无身份移民家庭的低收入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他们不能获得与主流社会成员同等的医疗福利保障,使他们抵抗疾病风险能力较低,健康状况总体偏差。社会经济地位低、非主流社会成员身份、文化差异使农民工子女和无身份移民子女遭到主流社会成员的排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他们内心的自卑和对社会的仇视心理。农民工子女和无身份移民子女与主流社会成员保持了正式层面的工具性交往,很少进行非正式的情感性交往。他们主要与具有相同身份的群体交往,形成封闭的交往圈。农民工家庭和无身份移民家庭因收入低和主流社会成员的排斥,只能聚居在流入地社会的边缘地带。居住隔离进一步造成教育隔离,各类学校从社区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均等导致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存在社会排斥的一般机制:即利益机制、制度机制、文化机制及社会适应机制。其中,资源和利益的维护与争夺是社会排斥的根源,制度是社会排斥和维护优势群体统治权力的制度化保证,文化差异合法化了社会排斥和优势群体的统治权力。这三种机制对弱势群体形成整体的结构性束缚。个体的社会适应力是结构性排斥下弱势群体的反抗和挣扎。制度带来的身份区隔产生了社会排斥作用,并通过文化区隔来合法地维护主流社会成员的统治权力,阻碍非主流社会成员实现向主流社会成员身份的转变和阻止其获得相应的资源和利益,使其无法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复制父辈的社会经济地位。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教育排斥、经济排斥、健康保障排斥、社会交往排斥、社会空间排斥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构成社会排斥的循环系统;为了维继资源和利益的获得能力,制度派生了身份区隔,进而导致社会排斥;绝对的社会排斥不存在,融合隐现于排斥之中;社会排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的一个重要结果是社会排斥再生产。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第一章 导论  14-26
  1.1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14-15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6
    1.2.1 研究目的  15
    1.2.2 现实意义  15
    1.2.3 学术意义  15-16
  1.3 研究设计  16-26
    1.3.1 分析框架  16-17
    1.3.2 核心概念  17-21
    1.3.3 调查地点介绍  21-22
    1.3.4 研究方法  22-24
    1.3.5 研究困难  24-2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6-55
  2.1 社会排斥理论述评  26-43
    2.1.1 社会排斥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  26-28
    2.1.2 社会排斥的定义  28-31
    2.1.3 社会排斥的理论模型  31-37
    2.1.4 关于社会排斥的研究  37-42
      2.1.4.1 国外学界对社会排斥的研究  37-39
      2.1.4.2 国内学界对社会排斥的研究  39-42
    2.1.5 简单评述  42-43
  2.2 对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生活状况的研究综述  43-51
    2.2.1 教育困境研究  43-46
      2.2.1.1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  43-44
      2.2.1.2 关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调查研究  44
      2.2.1.3 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的探讨  44-45
      2.2.1.4 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及政策的讨论  45-46
    2.2.2 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46-48
    2.2.3 社会融合困境研究  48-50
    2.2.4 身份认同困境研究  50-51
    2.2.5 简单评述  51
  2.3 对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社会生活状况的研究综述  51-55
    2.3.1 对无身份移民子女教育的研究  51-53
    2.3.2 对无身份移民子女健康状况的研究  53
    2.3.3 对无身份移民子女经济状况的研究  53-54
    2.3.4 对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其他研究  54
    2.3.5 简单评述  54-55
第三章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教育排斥  55-92
  3.1 关于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梳理  55-66
    3.1.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演变历史  55-61
      3.1.1.1 中央及各部委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的法律政策  55-58
      3.1.1.2 上海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的法律政策  58-61
    3.1.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演变历史  61-65
    3.1.3 政策性排斥  65-66
  3.2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基础教育状况  66-79
    3.2.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状况  66-72
      3.2.1.1 入学渠道相对狭窄  66-67
      3.2.1.2 教学质量落后  67-70
      3.2.1.3 家庭环境影响教育获得  70-72
    3.2.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基础教育状况  72-79
      3.2.2.1 语言障碍阻碍学业进程  73-75
      3.2.2.2 高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75-76
      3.2.2.3 家庭环境影响教育获得  76-79
  3.3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后基础教育状况  79-90
    3.3.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  79-82
    3.3.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高等教育梦想之路  82-90
      3.3.2.1 高昂学费成为主要障碍  84-86
      3.3.2.2 社区学院VS四年综合性大学  86-88
      3.3.2.3 "梦想法案"的利弊  88-90
  3.4 本章小结  90-92
第四章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经济排斥和健康保障排斥  92-117
  4.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经济排斥  92-102
    4.1.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经济排斥状况  92-96
      4.1.1.1 就业排斥  92-94
      4.1.1.2 消费排斥  94-96
    4.1.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经济排斥状况  96-102
      4.1.2.1 就业与收入排斥  96-100
      4.1.2.2 消费排斥  100-102
  4.2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健康保障排斥  102-115
    4.2.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健康和医疗保健状况排斥状况  102-108
      4.2.1.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状况  102-104
      4.2.1.2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104-108
    4.2.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健康和医疗保健状况  108-115
      4.2.2.1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身体健康和医疗保健状况  108-111
      4.2.2.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  111-115
  4.3 本章小结  115-117
第五章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空间隔离  117-144
  5.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社会交往排斥  117-127
    5.1.1 中国进城农民子工子女的社会交往排斥  118-122
      5.1.1.1 中国进城农民工家庭与城市人家庭的交往隔离  118-120
      5.1.1.2 城市人的排斥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逆排斥"  120-122
      5.1.1.3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人子女的学缘交往隔离  122
    5.1.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  122-127
      5.1.2.1 语言不通阻碍社会交往  122-123
      5.1.2.2 文化区隔导致彼此的排斥  123-126
      5.1.2.3 移民身份影响社会交往  126-127
  5.2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社会空间隔离  127-142
    5.2.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居住空间隔离和教育空间隔离  128-132
      5.2.1.1 中国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居住空间隔离  128-131
      5.2.1.2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空间隔离  131-132
    5.2.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居住空间和教育空间隔离  132-142
      5.2.2.1 美国无身份移民家庭的居住空间隔离  132-136
      5.2.2.2 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的教育空间隔离  136-142
  5.3 本章小结  142-144
第六章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社会排斥的机制分析  144-165
  6.1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社会排斥的制度机制  144-150
    6.1.1 中国户籍制度的排斥性  145-148
    6.1.2 美国移民制度的形成及其排斥性  148-150
  6.2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社会排斥的利益机制  150-154
  6.3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社会排斥的文化机制  154-159
  6.4 中国进城农民工子女和美国无身份移民子女社会排斥的适应机制  159-163
  6.5 本章小结  163-165
第七章 结论、讨论、建议、创新与不足  165-182
  7.1 结论  165-171
  7.2 讨论——再生产:社会排斥与社会流动  171-176
  7.3 反社会排斥建议  176-180
  7.4 研究创新、不足及后续研究  180-182
参考文献  182-199
附录  199-21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216-217
致谢  217

相似论文

  1. 基于身份的多重数字签名及签密算法研究,TN918.1
  2.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3.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G521
  4.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5.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6. 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大国责任研究,D820
  7. 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669.69
  8. 女性主义视角下《恩惠》的主题解读,I712.074
  9. 纳博科夫的文化身份焦虑,I712.06
  10.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11. 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J905
  12. 论纳丁·戈迪默三部小说中的跨种族爱恋及白人女性的身份建构,I478.074
  13. 论张贤亮小说的才子佳人模式,I207.42
  14. 考试作弊行为的刑法规制探讨,D924.3
  15.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短篇小说中的哥特风格,I712.074
  16. 基于物理拓扑感知的Chord算法研究,TP393.02
  17. 嵌入式Web系统安全性的研究与实现,TP393.08
  18. 基于身份的加密和签名研究,TN918.1
  19. 光盘授权播放系统安全通信研究与设计,TP309
  20. 基于指纹与姓名语音的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身份识别技术的研究,TP391.41
  21. 安全应用层组播组成员管理模型,TP393.08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