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当代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的研究

作 者: 仲鑫
导 师: 林卡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公益 佛教 慈济基金会 非营利组织
分类号: D63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民间慈善公益的发展如火如茶,全球范围出现了结社革命。中国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1978年,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在中国发展市民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在发展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及私人空间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组织中,宗教类慈善公益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参与类型。本研究以慈济慈善基金会为个案,慈济基金会发源于台湾,目前是华人佛教界影响最大慈善公益组织之一,全球有数百万的志愿者,同时也开创了“四大志业,八大脚印”的品牌慈善公益项目,并发展出稳定而系统的志愿者培训及督导模式,1991年慈济因为华东大水因缘进入大陆开展慈善救济工作,继而在大陆开展了各种慈善公益事业,目前在南京有会所、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并定期开展各类慈善公益活动。本研究以参与式观察、访谈及文献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两年多的活动参与及对相关人士的访谈,了解慈济在南京的运行方式、组织结构、志愿者的招募渠道、资金募集、慈善公益活动特点,佛教文化对其活动的影响及在活动中的体现等,并力图通过对慈济个案的研究,揭示佛教背景慈善公益组织的特点,深化当前对大陆慈善公益事业的研究。通过对慈济在南京慈善公益活动的两年多的参与及观察,本研究发现慈济基金会在宗教与慈善公益结合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理念上,慈济继承与发扬了“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实践中,慈济走慈善公益之路,将佛教内容融于慈善公益的行动中。慈济对于佛教的内容、仪式、表达方法等也经过了筛选和改革,在仪式上,传统的严格的宗教仪式在公益活动中被取消,慈善公益活动在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活动的形式无涉宗教、活动的参与者不作信仰要求,活动场所没有明显宗教色彩,活动没有宗教内容。虽然慈济组织及其慈善公益表现了人间化、世俗化、专业化等特点,但是佛教作为慈济组织的重要背景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证严法师以出家人形象作为慈济的精神领袖,用现代日常语言阐明佛教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参与者的言行和心态发生影响,塑造了高素质的志愿者。对于一些佛教制度(如十诫),仪式、符号等的运用使得慈善公益表现出精致化的特色。在与政府的互动中,虽然身俱多敏感身份(民间组织、台湾背景、宗教背景),慈济能够调适自身,适应环境,一方面积极争取自身及活动的合法性地位,获得政府的授权、许可,一方面尽可能地发展自己,并在活动中体现慈济的人文特点。在慈善公益的专业性方面,慈济体现出理性化和科层制的特点,并采用了品牌营销的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所做的个案观察和研究,探索佛教背景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特点及运作,以期对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为慈善公益事业政策的决策者、研究者和践行者提供有价值的案例和研究;在应用上,本研究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发挥宗教服务社会、净化人心、增进社会团结、稳定社会的功能,并探讨慈善公益组织之间如何进行对话,互相学习,增进彼此了解,及如何借鉴宗教类公益组织的特点提高组织及项目专业性、精致化程度及可持续性等。本论文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概念梳理,梳理了慈善与公益的概念,得出“慈善”是“公益”的初级阶段,“公益”是慈善发展的最终目标的结论。并阐述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有佛教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借鉴,对国内外有关慈善公益组织,NPO的研究、佛教类慈善公益组织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在理论借鉴方面,同时介绍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实证调查部分,本研究以慈济功德会南京会所为案例,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对慈济的公益活动内容,运行模式,发展特点等进行介绍和分析,第四部分对慈济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如慈济的自主性、与政府的互动、宗教文化在慈善公益中的发挥等、志愿者的招募渠道等。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思考,尝试从对慈济的分析中思考民间慈善公益的发展,如中国公益的现实困境,并结合佛教背景的民间慈善公益的实践,探讨如何在本土化情境下突破父权制环境的限制,超越生人与熟人的界限,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功能,并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使得公益事业不仅能够帮助苦难人群,更能培育公民意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4
英文摘要  4-11
序论  11-20
  一、研究背景  11-12
  二、慈善与公益概念比较及在本文的使用  12-13
  三、研究案例、方法、关注问题  13-16
  四、研究的意义  16-17
  五、论文结构与研究发现  17-19
  六、研究的不足  19-20
第一章 慈善和慈善公益组织  20-32
  第一节 慈善的概念  20-22
    一、西方对于慈善的解释  20
    二、中国关于慈善的概念和解释  20-21
    三、慈善事业在当代的解释  21-22
  第二节 公益的概念  22-27
    一、西方对于公益的解释  22
    二、中国对于公益的解释  22-23
    三、中外法律对于公益和公益事业的概念和规定  23-24
    四、对于慈善与公益概念的小结  24-27
  第三节 慈善公益组织  27-32
    一、什么是公益组织——概念的梳理  27-29
    二、公益组织的分类和慈善公益组织  29-30
    三、具有宗教背景的慈善公益组织  30-31
    四、本研究对象的概念  31-3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2-48
  第一节 国外对于宗教和慈善公益的研究  32-37
    一、经典宗教社会学理论  32-33
    二、宗教与慈善公益活动研究  33-35
    三、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35-37
  第二节 中国慈善公益与宗教的相关研究  37-43
    一、对于不同名称的民间组织的研究  37-40
    二、佛教慈善公益组织的研究  40-42
    三、评价  42-43
  第三节 现有理论视角及本论文视角——市民社会视角  43-48
    一、国内主要研究视角  43-44
    二、市民社会理论  44-46
    三、评论  46-48
第三章 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48-58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慈善公益活动  48-50
    一、历史上的佛教慈善公益活动  48-49
    二、传统佛教慈善公益的几种模式  49-50
  第二节 当代中国佛教慈善公益功能的强化  50-53
    一、宗教(佛教)的社会功能  50-51
    二、佛教参与慈善公益的意义  51-53
    三、如何定位佛教在当代中国的功能  53
  第三节 当代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现状及特点  53-58
    一、当代佛教慈善公益现状  53-54
    二、佛教慈善公益的特点  54-55
    三、问题  55-58
第四章 慈济基金会在南京的发展及特点  58-76
  第一节 慈济基金会的基本状况  58-59
    一、慈济基金会的基本情况  58
    二、慈济在南京  58-59
  第二节 慈济在南京的运行模式  59-63
    一、慈济南京会所概况  59-60
    二、资金募集  60-61
    三、慈济在南京的公益活动  61-63
  第三节 志工(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  63-66
    一、志工的招募  63-65
    二、培训结构  65
    三、培训的主要内容  65-66
  第四节 慈济形象、组织及活动的特点  66-71
    一、语言  66-67
    二、环境  67-68
    三、服饰  68
    四、仪式  68-71
  第五节 慈济公益活动的两个案例——岁末祝福与环保活动  71-76
    一、岁末祝福  72-73
    二、环保活动  73-75
    三、评价  75-76
第五章 慈济基金会南京会所的运行模式分析  76-97
  第一节 慈济的自主性  76-80
    一、资金、资源、志愿者——一粒米中藏日月  76-77
    二、公益项目的自主开发与运作  77
    三、立体琉璃同心圆——理性化及科层制发展模式  77-80
  第二节 慈济的对外营销和活动策略  80-84
    一、对儒家传统价值的吸收与运用  80-81
    二、慈济的对外品牌营销模式——慈济的CIS  81-83
    三、慈济志愿者的培训模式  83-84
  第三节 民间草根与市民社会的力量  84-91
    一、慈济与政府的互动:争取合法化地位与合作  84-87
    二、独特的双重管理  87
    三、慈济所体现出的市民社会特点  87-91
  第四节 宗教与文化的策略  91-97
    一、宗教与公益的镶嵌——慈济的人间佛教  91-93
    二、人间菩萨大招生——社会网络的作用  93-94
    三、宗教中泛心理因素的作用及证严法师的克里斯玛人格魅力  94-97
第六章 慈济本地志愿者慈善公益参与  97-111
  第一节 公益活动的参与意愿  97-98
    一、对公益活动组织方的偏好及奉献意愿  97
    二、对公益活动的期望  97-98
  第二节 公益活动的实际参与情况  98-101
    一、公益活动实际参与  98-100
    二、小结  100-101
  第三节 志工对慈济的评价及慈济的吸引力分析  101-106
    一、对慈济的认知  101
    二、南京本地志工对南京慈济的评价  101-102
    三、慈济的吸引力分析  102-106
  第四节 慈济中的女性志愿者  106-111
    一、慈济的女性发展策略  107-108
    二、女性参与慈善公益的社会学分析  108-111
第七章 从慈济现象看中国发展公益的策略与可能  111-126
  第一节 中国发展民间公益(包括宗教公益)的客观环境  111-114
    一、官方和半官方公益机构占据主要角色  111
    二、相应法律法规限制民间公益机构的发展  111-112
    三、缺乏对民间公益组织的支持  112
    四、宗教参与公益的限制  112-113
    五、慈济在南京发展受到的限制  113-114
  第二节 中国发展民间公益的主观限制——差序格局的社会心理  114-118
    一、中国国民性中公益的位置:以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为例  115-116
    二、中国人社会行动的逻辑看个体行善的心理取向  116-118
  第三节 从慈济在南京的发展探讨中国的公益动员  118-121
    一、中国人是否缺乏公益精神  118-119
    二、中国人的公益热情需要何种动员方式  119-120
    三、公益的新思路——参与式与精致化期待  120-121
  第四节 从慈济现象探讨宗教与公益的关系  121-126
    一、用宗教精神做公益——公益的精致境界  121-123
    二、用公益来发展宗教、扩大宗教,宗教走进社会,树立品牌的方法之一  123-126
第八章 讨论与思考  126-139
  第一节 民间慈善公益与制度慈善公益——慈善公益活动主体问题  126-129
    一、制度慈善公益组织与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特点比较  126-127
    二、制度慈善公益人与志愿者  127-128
    三、思考  128-129
  第二节 慈善公益与宗教关系探讨  129-135
    一、宗教与慈善公益的亲缘性  129-130
    二、宗教之于公益事业的正功能  130-134
    三、思考  134-135
  第三节 宗教与慈善公益问题思考——本研究总结  135-139
    一、研究发现  135-136
    二、本研究的思考  136-138
    三、研究局限  138-139
参考文献  139-151
附录:佛教布施理论与人间佛教理论  151-160
  一、佛教布施理论  151-155
  二、人间佛教主要理论  155-160
致谢  160-162

相似论文

  1. 论环境权的可诉性,D922.68
  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925.1
  3. 民间体育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研究,D632.9
  4.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5. 福建佛学院女众部的办学之路,B947
  6. 非营利组织—帕斯(PATH)在中国的项目发展战略研究,F272
  7. NGO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研究,D922.68
  8.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9.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10.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11. 我国地方公益型社团组织发展研究,D632.9
  12. 迪庆藏族地区的丧葬礼仪和灵魂崇拜研究,K892.22
  13.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B948
  14. 论我国石油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F426.22
  15. 藏文目录学源流研究,H214
  16. 佛教语言功能研究,B948
  17. 国有资产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922.291
  18. 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925.3
  19.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926.3
  20. 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的问题和对策,D925
  21. 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艺术特征,K879.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