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作 者: 林淋
导 师: 孙景江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 业: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关键词: 地震烈度 地震动参数 衰减关系 标准累积绝对速度 等效地震动参数
分类号: P31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遭受的破坏性极强、涉及范围极广、抗震救灾难度极高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员及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震害调查资料,这为我们总结工程结构破坏规律、进行相关震害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震害分析离不开地震动参数的输入,汶川地震中捕获的近断层强震观测记录很少且不同烈度区数量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一情况给震害资料的分析及相关经验的总结带来了不少困难。如何充分利用汶川地震中有限的强震观测记录和烈度调查资料来对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进行较合理的估计,继而为汶川地震中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的震害分析提供较合理的地震动参数输入是本文工作的重点,有鉴于此,本文以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为核心,以各种地震动参数与地震烈度相关性分析为基础开展了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1)汶川地震中,许多地区具有丰富的震害调查资料,但这些地区缺乏强震观测记录,如何合理的估计这些地区震害分析时所需的地震动参数输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工作的核心。为此本文对汶川地震中具有明确烈度调查资料而缺乏强震观测记录的地区视为地震动参数估计点,鉴于上/下盘地震动的差异,将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分为两个区域分别进行,在通过等效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等方法的基础上,对汶川地震主要城市及地区的PGA、PGV及其0.3s、1s、3s的加速度反应谱谱值进行了估计,给汶川地震中缺乏强震观测记录的主要城市及地区提供了震害资料分析时所需的地震动参数输入,并绘制了PGA及PGV等值线。(2)以发生在中国和美国的9次破坏性地震中捕获的部分加速度记录及其对应的烈度资料为数据源(共计226组三分量加速度记录),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了16种地震动参数与烈度的一元回归关系式,并对比分析了16种地震动参数与烈度间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16种地震动参数中,标准累计绝对速度与实际烈度的相关性较好。然而,即使采用与烈度相关性较好的标准累积绝对速度来计算仪器烈度,仍与实际烈度有着不小的差异,为此本文尝试了C2/16=240种不同地震动参数组合与烈度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仪器烈度的判别,较大程度上提高了用地震动参数确定的仪器烈度与实际烈度相一致的比率,烈度识别正确率较好的参数组合是谱烈度和标准累计绝对速度。(3)从本文的统计结果看,各种地震动参数的一元回归模型计算的仪器烈度与实际烈度的吻合程度不佳,而本文的核心工作需要利用地震动参数的衰减关系来估计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若直接用这样的参数进行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统计与分析,则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为此,本文对参与统计的我国记录以其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为统计分组标准,继而统计了不同特征周期区间用一元回归模型计算仪器烈度时与实际烈度的累积误差,并对这种误差进行了相应的修正,修正过程中引入了等效地震动参数这一定义,用各种等效地震动参数确定的仪器烈度与实际烈度相一致的比率要高于对应的各种未经等效处理的地震动参数。(4)考虑到利用等效地震动参数进行烈度识别时,仪器烈度与实际烈度相一致的比率较高,为此本文以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几次强余震中捕获的部分加速度时程记录为数据源,统计分析了16种等效地震动参数、16种地震动参数及35个周期点的加速度反应谱的衰减规律。统计结果表明,各种等效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拟合标准差比对应的未经等效处理的各种地震动参数要小。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1
第一章 绪论  11-23
  1.1 引言  11-12
  1.2 烈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7
    1.2.1 地震烈度表的诞生、发展及各国烈度表情况  12-13
    1.2.2 仪器烈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7
  1.3 地震动参数与烈度相互关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7-20
  1.4 现存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拟开展的工作  20
  1.5 章节安排及其研究内容  20-23
第二章 地震烈度与不同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  23-67
  2.1 引言  23-24
  2.2 国内外强震观测记录获取情况  24-26
  2.3 统计数据源  26-38
    2.2.1 参与统计的强震观测记录的基本信息  26
    2.3.2 强震观测记录的处理情况  26-28
    2.3.3 参与本文统计的地震情况、记录的捕获及使用情况简介  28-38
  2.4 各国仪器烈度评定所用地震动参数情况小结  38-41
    2.4.1 美国ShakeMap仪器烈度  38-40
    2.4.2 我国台湾CWB速报震度  40
    2.4.3 日本JMA速报烈度  40-41
  2.5 本次统计使用的参数  41-44
  2.6 地震动参数与烈度一元回归分析结果  44-66
  2.7 本章小结  66-67
第三章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67-77
  3.1 引言  67
  3.2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多元回归模型的建立  67-70
  3.3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多元回归计算结果  70-75
  3.4 本章小结  75-77
第四章 一元及多元回归模型的修正  77-89
  4.1 引言  77
  4.2 一元回归模型的修正及等效地震动参数定义的提出  77-86
  4.3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多元回归模型的修正  86-87
  4.4 本章小结  87-89
第五章 汶川地震地震动衰减规律的统计与分析  89-105
  5.1 引言  89
  5.2 地震动衰减特征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89-94
    5.2.1 地震动参数衰减模型的发展历史  89-92
    5.2.2 中、美、日等国家地震动参数估计方法简介  92-94
  5.3 汶川地震地震动参数衰减统计的必要性分析  94
  5.4 统计方法、数据选取、计算结果  94-101
    5.4.1 衰减模型的选取及求解  94-95
    5.4.2 加速度记录选取  95
    5.4.3 不同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果  95-99
    5.4.4 反应谱计算结果  99-101
  5.5 可靠性与适用性分析  101-102
  5.6 本章小结  102-105
第六章 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  105-127
  6.1 引言  105-106
  6.2 汶川地震主要城市及地区地震动参数和反应谱的估计  106-118
    6.2.1 汶川地震主要城市及地区PGA、PGV的估计  106-107
    6.2.2 汶川地震主要城市及地区加速度反应谱的估计  107-118
  6.3 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的可靠性分析  118-122
  6.4 汶川地震PGA及PGV等值线的绘制  122
  6.5 汶川地震不同烈度区PGA、PGV的统计值范围  122-125
  6.6 本章小结  125-127
第七章 结论  127-129
  7.1 本文工作总结  127-128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128-129
参考文献  129-139
致谢  139-141
作者简介  141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141

相似论文

  1. 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分析研究,TU435
  2. 基于烈度点的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数据库系统试编制及其应用,P315.73
  3. 福州盆地地震动模拟研究,P315
  4. 新浇受震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检测与抗压强度评估方法研究,TU755.7
  5. 等延性屈服点谱研究,TU352.11
  6. 地震烈度速报中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与实现,TP274
  7. 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研究与地震震动图理论初探,P315.32
  8. 中外地震烈度标准对比研究,P315.9
  9. 仪器烈度计算方法及标准的初步研究,P315
  10.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与地震烈度的关系研究,P315
  11. 汶川地震地震动衰减特性分析,P315
  12. 地震作用下“人的感觉”和“器物的反应”研究,P315
  13. 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研究,P315
  14.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设计地震动参数查询系统,P315.9
  15. 反演区域参数建立加州地震动衰减关系,P315.9
  16. 严寒高地震烈度区高层住宅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研究,TU973.16
  17. 抗震设防建筑的易损性及震害指数研究,TU352.11
  18. 砌体结构在动态冲击载荷下的破坏过程分析,TU312.3
  19.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几种结构类型的研究,TU973.13
  20. 基于能力谱法的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分析,TU470
  21. 葫芦岛市及周围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P315.9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工程地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