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汶川地震地震动衰减特性分析

作 者: 刘浪
导 师: 李小军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专 业: 结构工程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动参数 衰减关系 地震动特性
分类号: P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是工程抗震设防输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地震工程界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许多成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的许多新型建筑结构对已有的工程抗震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地震动特性。近年来对地震动长周期特性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鉴于数据记录的有限性,目前这项工作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汶川地震的发生,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大震强震记录,特别是取得了许多高质量的远场长周期记录,为地震动长周期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此,本文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工作:1.综合介绍了汶川地震和强震动台获取记录的主要情况,以及研究地震动衰减特性的必要性和意义。2.阐述了影响地震动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地震动参数的三种常用估计方法以及各自利弊的讨论;介绍了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历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性和地震动的长周期基本特性。3.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了汶川地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持时的衰减关系,并对各自所具有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它们的特点以及在工程实用范围内应该如何体现对地震动参数的考虑。4.对本文所展开的工作做出了总结,并对今后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做出了设想。本文得到了一些关于地震动衰减特性方面的认识和结论,可为工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一章 绪论  9-13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9-11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1-13
第二章 地震动及其特性  13-31
  2.1 引言  13
  2.2 地震动的影响因素  13-17
    2.2.1 震级  13-14
    2.2.2 距离  14
    2.2.3 断层类型  14-15
    2.2.4 场地条件  15-16
    2.2.5 应力降  16
    2.2.6 震源方向性效应  16
    2.2.7 构造环境  16-17
    2.2.8 数据选取原则  17
  2.3 地震动参数的估计方法  17-19
  2.4 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历史及最新研究成果  19-26
    2.4.1 地震动衰减关系沿革  19-21
    2.4.2 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最新成果介绍  21-26
  2.5 近断层地震动基本特性  26-28
    2.5.1 引言  26-27
    2.5.2 近断层强地震动的有限性和集中性  27
    2.5.3 近断层的上盘效应  27-28
  2.6 地震动长周期基本特性  28-31
    2.6.1 引言  28-29
    2.6.2 地震动长周期特性  29-31
第三章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特性分析  31-51
  3.1 引言  31
  3.2 选取数据及台站介绍  31-34
  3.3 衰减模型介绍  34-36
  3.4 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结果及分析  36-50
    3.4.1 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回归结果及分析  36-44
    3.4.2 竖向峰值加速度回归结果及分析  44-50
  3.5 小结  50-51
第四章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衰减特性分析  51-69
  4.1 引言  51-52
  4.2 绝对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结果及分析  52-67
    4.2.1 水平向反应谱回归结果  52-54
    4.2.2 水平向反应谱特性比较分析  54-59
    4.2.3 竖向反应谱回归结果  59-61
    4.2.4 竖向反应谱特性比较分析  61-65
    4.2.5 水平向上反应谱回归结果与霍俊荣结果比较  65-67
  4.3 小结  67-69
第五章 地震动持时衰减特性分析  69-81
  5.1 引言  69
  5.2 持时的定义  69-72
  5.3 水平向持时回归结果及分析  72-76
    5.3.1 水平向持时回归结果  72-73
    5.3.2 两种持时定义的比较  73-75
    5.3.3 水平向持时比较  75-76
  5.4 竖向持时回归结果及分析  76-80
    5.4.1 竖向持时回归结果  76-78
    5.4.2 两种持时定义的比较  78
    5.4.3 竖向持时与水平向比较  78-80
  5.5 小结  80-81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81-85
  6.1 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81-82
  6.2 今后工作的设想  82-85
参考文献  85-89
作者简介  89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8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9-90
致谢  90

相似论文

  1. 什邡市洛水镇灾后永久性住宅重建研究,TU241
  2.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H315
  3.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D630
  4. 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分析研究,TU435
  5. 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D630
  6.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问题研究,D623
  7. 福州盆地地震动模拟研究,P315
  8. 汶川地震孕震力学机制研究,P315
  9. 集集地震地震动衰减特性和相关性研究,P315.9
  10. 等延性屈服点谱研究,TU352.11
  11. 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研究,P315
  12.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设计地震动参数查询系统,P315.9
  13.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人性美,G212
  14. 反演区域参数建立加州地震动衰减关系,P315.9
  15. 论公共财政权法律监督,D922.2
  16.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动力响应规律研究,TU476.4
  17. 宝鸡市地震危险性分析,P315.9
  18. 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研究,P315
  19.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计算方法研究,P315.9
  20. 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研究,TU45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