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认知公正论

作 者: 何丹
导 师: 欧阳康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认知公正 知识 知识生产 辩护 社会辩护 民主 话语权 分配公正 矫正公正 解释公正 社会认识论 证词
分类号: G30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认知公正”为题,考察了知识的社会辩护问题。这是一个跨越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研究,将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求知活动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政治实践统合起来考虑,并试图证明,二者应该是合一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知识的社会辩护中,知识的合法性来源于公正的知识生产社会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体现参与者之间的平等、自由关系。本文的口号是,将每个人都当作不可替代的知识来源。在第一章引言中,我考察了“认知公正”这个词组的用法以及意义。随后提出了本文将要采取的用法,即在认识论中引入伦理学、政治学的考虑。然后,介绍了围绕这个论题的相关研究,从而初步勾画了本研究的概貌。第二章从知识辩护理论入手,考察了知识的三因素定义,进而考察了“辩护”概念。辩护是一个评价性概念。辩护理论的发展必将从内在辩护发展到社会辩护,从私人辩护发展到公共辩护。与“认知公正”最为相近的认识论术语我们认为是知识的辩护,即主体怎样才能合法地持有一个知识主张,这包括了认知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知识辩护中内在论的视角和外在论的视角都是必要的,内在辩护论遇到的困难表明内在辩护并不能单独承担起知识辩护的重担。特别是在当知识生产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下,知识的社会辩护的规范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章突破了经典认识论对自治的认识主体的预设,转而在群体中寻求知识的有效性辩护。第三章以科学和民主的关系历史为线索,结合当代知识生产状况,看“认知公正”概念的提出的理论必然性。在思想史上,“认知”与“公正”是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的。“认知”是一个认识论概念,“公正”是一个伦理学、政治学概念。前者属于理论科学,而后者属于实践科学。因此,并没有出现“认知公正”这样的理论语言。但是“认知”与“公正”二者在思想史上以及在实践上并非没有关系。在思想史上知识论和伦理学、政治学有时被分开,有时又融合。本章试图表明,二者应该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融为一体。第四章确定了几个当前社会知识生产、传递和解释过程中的几个认知公正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确定几类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出现了知识的社会辩护问题,以及相伴随的资源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这些场景有:因认知依赖性而来的证词的社会辩护问题;专家知识以及相应的知识伦理问题:本土知识与文化权威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话语权之争以及相应社会利益的争夺;商谈民主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知识生产中的程序问题;公众参与科学也是一个知识生产民主问题,但是产出的产品是科学知识。虽然“商谈民主”的讨论所涉及的关于“共同的善”知识与科学所生产的知识都需要民主程序,达成共识。第五章重新总结了何为“认知公正”,并提出了“认知公正”的概念以及“认知公正”诸原则以及相应的根据。“认知公正”就是知识的社会辩护。第二小节具有总述的作用,然后分别从分配的公正、交换的公正以及话语公正的角度论述了“认知公正”所涉及的各个层面。知识的生产依赖于知识生产的社会组织,知识必定是在一个社会认知权威结构中以及一定的参与程序中受到辩护的。认知权威结构以及参与程序都应体现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以及话语公正。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引言  10-39
  1.1 “认知公正”意义以及用法  10-19
  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19-23
  1.3 研究现状  23-36
  1.4 研究方法  36
  1.5 主要创新点  36-37
  1.6 课题难点  37-39
2 知识辩护与认知公正  39-69
  2.1 引言  39-40
  2.2 什么是知识  40-49
  2.3 知识的辩护  49-53
  2.4 知识的社会辩护:“认知公正”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  53-69
3 “认知公正”概念的历史考察  69-106
  3.1 引言  69-70
  3.2 从智者到柏拉图  70-76
  3.3 现代认识论与伦理学的分合  76-83
  3.4 科学与民主的再次分离:大科学  83-96
  3.5 民主与科学的复合:科学(专家知识)的民主化与民主认知化  96-101
  3.6 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的交叉:“认知公正”  101-106
4 当代社会中的几个认知公正问题  106-144
  4.1 引言:当前知识状况的几个特点  106-110
  4.2 专家知识  110-126
  4.3 本土知识与文化权威  126-128
  4.4 集体意识与商谈民主  128-137
  4.5 由公众参与的科学  137-144
5 认知公正的理论建构  144-194
  5.1 引言  144-149
  5.2 知识主张的社会辩护  149-159
  5.3 分配的公正  159-174
  5.4 矫正的公正、交换的公正  174-183
  5.5 话语的公正  183-194
致谢  194-195
参考文献  195-202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02

相似论文

  1. 法庭交叉询问中证词导出的语用策略研究,D90-055
  2. 记忆源检测的特征与机制研究,B842.3
  3. 当代西方社会认识论研究,N031
  4. 认知的求真和社会维度,B712
  5. 史蒂夫·福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研究,N02
  6. 科学知识合法化的新解释,G302
  7. 论会计公正,F230
  8.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9. 微博:草根话语权的假象,G206
  10. 我国舆论生态的失衡与调适,G206
  11.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争夺和平话语权问题的研究,K266
  12. 小学课堂师生交往中学生话语权问题研究,G622.4
  13. 修辞与暴力:“掌掴阎崇年事件”的启示,H05
  14.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声音与色彩,I712.074
  15. 伦理学视野下的科学文化,B82-05
  16. 《人民日报》上农民话语权之构建,G212
  17. 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的研究,F124.7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伦理的理论探讨,F124.7
  19. 饭店业组织公正与员工满意度的关系研究,F719
  20. 薪酬公正、组织支持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C93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理论 > 知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