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

作 者: 田徵
导 师: 康文星
学 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能源 消费结构 能源效率 CO2排放 节能对策
分类号: X19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2000-2005年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数据,分析了辽宁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耗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动规律,能源利用过程中的CO:排放量,各能源类型对大气CO2的贡献率,探索辽宁省节能和CO2减排的技术与对策。其研究结果如下:1.辽宁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从2000年的5440.29×104tce上升到2005年的6932.60×104tce,增加了27.43%,年平均增长速率5.17%。原煤生产量逐年增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下降,水电能发展迅速,但水电能所占比重少,这几年能源生产量逐年增大,主要原煤生产量逐年增加拉动的。2.2000-2005年辽宁省的能源消费总量10738×104tce-14896×104tce,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6.61%-7.83%。能源消费结构由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和生物质能构成,原煤和原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90%以上,其他几种能源还不到10%,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辽宁省每年生产的能源量和消费量之间的缺口高达5298×104tce-7963×104tce。3.能源消耗产业结构差异相当显著,第二产业能耗比重为67.8%-71.2%;第一产业一直保持在2%左右;第三产业能耗比重呈上升趋势,从5.7%上升到9.0%;非物质生产部门能耗比重从3.1%下降到2.5%;生活消费的能源比重在16.80%-18.5%之间波动。4.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耗量年增长量变化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农业>生活消费>工业>建筑业>非物质生产部门。表明辽宁省这几年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耗能行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大幅度上升;农业处于一个稳定发展时期,第二产业进行了节能技术或产业的转移,对能源消费的年增长量有所下降。但是,这还是局部结构的调整,基本上没有改变第二产业是能源消费的绝对主体地位。5.辽宁各种能源排放CO2量从2000年的3764.91×104tce上升到2005年的4785.20×104tce,增大了1020.29×104tce。CO2排放源排放量分配格局是:煤炭类和石油类是主要排放源,占排放总量的70%以上;气体能源排放CO2的比重只有11.47%-14.76,生物质能源最小仅为5.37%-6.36%。6.每年排放CO2总量主要来自工业部门;生活消费排放CO2每年排放量比重都在10%左右;交通运输部门的排放比重在7.06%-13.60%之间;农业、建筑业、零售、贸易、餐饮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加起来的比重也不到8%。7.各产业部门单位GDP能耗差别甚大,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强度是第一产业的7.2-9.0倍,第三产业的5.7-8.4倍。8.辽宁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中,非金属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水平比全国高出4倍左右。辽宁省单位GDP能耗强度年变化下降速率平均为3.28%,全国平均为2.72%,辽宁比全国下降速率大,但是,辽宁单位GDP能耗强度比全国平均高50%-70%。9.能源利用效率高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最低,只有第一产业的11.89%,第三产业的12.6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辽宁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表明辽宁省的产业能耗强度大,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很低。10.辽宁GDP和能源消费量是逐年增长的,但是GDP的年增长速率大于能源消费量年增长的速率,辽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少于1。说明辽宁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依赖能源的增长获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在辽宁的经济增长中起着一定作用。11.辽宁省的CO2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出“反N型”的曲线特征。曲线的第一个转折点处于2001年,出现了“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高峰,第二个转折点处于2005年,随着人均GDP增加,CO2排放量出现反复的上升和下降过程。表明辽宁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另一方面揭示着辽宁的环境与经济尚处于非平衡、难协同的发展阶段。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1 绪论  14-26
  1.1 国外能源研究动态  14-15
  1.2 国内能源研究动态  15-19
    1.2.1 我国能源状况  15
    1.2.2 能源结构  15-16
    1.2.3 能源利用效率  16-18
    1.2.4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  18-19
  1.3 能源领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19-21
    1.3.1 国外能源领域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  19-20
    1.3.2 国内能源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20-21
  1.4 碳源排放量的估算方法及研究动态  21-22
  1.5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  22-23
  1.6 节能与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及其对策  23-25
  1.7 研究目的  25-26
2 研究区域概况  26-32
  2.1 辽宁省的自然条件概况  26-27
    2.1.1 地理位置  26
    2.1.2 气候特点  26-27
  2.2 资源与能源  27-30
    2.2.1 人口资源  27
    2.2.2 林产资源  27-28
    2.2.3 矿产资源  28
    2.2.4 草场资源  28
    2.2.5 动物资源  28-29
    2.2.6 海洋资源  29
    2.2.7 水资源  29-30
    2.2.8 能源资源  30
  2.3 辽宁省的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0-32
    2.3.1 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30-31
    2.3.2 工业  31
    2.3.3 农业  31
    2.3.4 社会事业  31-32
3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32-42
  3.1 研究思路  32-33
  3.2 技术路线  33-35
  3.3 研究方法  35-42
    3.3.1 基础数据  35
    3.3.2 能源的统计分析  35-36
    3.3.3 辽宁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计算  36
    3.3.4 终端消费中各种能源类型消费  36-37
    3.3.5 终端消费中各部门的消费  37
    3.3.6 化石能源的CO_2排放量估算  37-38
    3.3.7 生物质能源排放的CO_2量  38-39
    3.3.8 各行业CO_2排放量  39
    3.3.9 能源、CO_2排放量与人口和GDP的关系  39-42
4 能源生产与消耗  42-66
  4.1 能源储存  42-46
    4.1.1 能源储存量  42
    4.1.2 能源生产量  42-43
    4.1.3 能源生产量的年变化  43-45
    4.1.4 能源供给量和需求量  45-46
  4.2 能源的消费规律  46-54
    4.2.1 能源的消费量  46-48
    4.2.2 能源消费结构  48-49
    4.2.3 能源消费的年变化  49-52
    4.2.4 能源供需总量的模拟与预测  52-54
  4.3 各部门的能源消耗  54-63
    4.3.1 各部门的能源消费格局  54-58
    4.3.2 辽宁工业能耗态势分析  58-59
    4.3.3 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耗的年变化  59-63
  4.4 结论与讨论  63-66
5 能源消耗中的CO_2排放  66-88
  5.1 固体能源CO_2排放量  67-70
    5.1.1 原煤CO_2排放  67-68
    5.1.2 洗精煤CO_2排放  68-69
    5.1.3 其它型煤的CO_2排放  69
    5.1.4 焦炭的CO_2排放  69-70
    5.1.5 其它固体能源的CO_2排放  70
  5.2 液体能源的CO_2排放  70-75
    5.2.1 原油的CO_2排放  71-72
    5.2.2 汽油的CO_2排放  72
    5.2.3 煤油的CO_2排放  72-73
    5.2.4 柴油的CO_2排放  73
    5.2.5 燃料油的CO_2排放  73-74
    5.2.6 石油制品的CO_2排放  74
    5.2.7 液化石油气的CO_2排放  74-75
  5.3 气体能源的CO_2排放  75-77
    5.3.1 焦炉煤气的CO_2排放  75
    5.3.2 其它煤气的CO_2排放  75-76
    5.3.3 炼厂干气的CO_2排放  76-77
    5.3.4 天然气的CO_2排放  77
  5.4 生物质能源的CO_2排放  77-79
    5.4.1 薪柴燃烧的CO_2排放  78
    5.4.2 秸杆燃烧的CO_2排放  78-79
  5.5 各种能源的CO_2排放  79-81
  5.6 各部门的CO_2排放  81-85
    5.6.1 各部门CO_2排放量的年排放格局  81-83
    5.6.2 各部门CO_2排放的年变化  83-85
  5.7 结论与讨论  85-88
6 能源、经济与环境  88-110
  6.1 人均GDP、人均能耗和人均CO_2排放量  88-91
  6.2 能源消耗强度(单位GDP能耗)  91-97
    6.2.1 各产业部门单位GDP能耗  92-95
    6.2.2 产业部门单位GDP能耗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95-97
  6.3 能源的利用效率  97-102
    6.3.1 各产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  98-100
    6.3.2 辽宁省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全国的比较  100-102
  6.4 GDP生产过程中的CO_2排放量  102-106
    6.4.1 单位GDP的CO_2排放量  102-103
    6.4.2 各产业部门GDP的CO_2排放量  103-104
    6.4.3 人均GDP与CO_2排放量关系  104-106
  6.5 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  106-107
  6.6 结论与讨论  107-110
7 节能与CO_2减排的技术与对策  110-118
  7.1 存在的问题  110-111
    7.1.1 能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110
    7.1.2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污染加剧  110-111
    7.1.3 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111
    7.1.4 产业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低  111
    7.1.5 工业部门CO_2排放量大,CO_2减排任务艰巨  111
  7.2 节能潜力分析  111-113
    7.2.1 工业生产部门节能潜力  111-112
    7.2.2 交通运输部门的节能潜力  112
    7.2.3 生活(家庭)部门的节能潜力  112
    7.2.4 能源转接部门的节能潜力  112-113
  7.3 节能与CO_2减排的建议与对策  113-118
    7.3.1 加快能源的生产和可再生清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13-114
    7.3.2 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14-115
    7.3.3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115-116
    7.3.4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16-118
8 结论、创新点和问题与发展  118-122
  8.1 结论  118-120
  8.2 创新点  120
  8.3 问题与展望  120-122
参考文献  122-137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137-138
致谢  138

相似论文

  1.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数据采集与高原适配技术探索研究,U469.7
  2.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3. 面向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节能体系研究,G647
  4.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S216
  5. 厌氧条件下初始NO3-含量对土壤反硝化气体(N2、N2O和NO)和CO2排放的影响,X131.3
  6. “固—气—液”联产的生物质能源转换工艺及产物利用的研究,S216
  7. 江苏省农村户用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研究,S216.4
  8. 江苏省秸秆资源评价与规模化能源利用发展研究,S38
  9. 基于LCA的生物柴油技术经济评价研究,TE667
  10. X学院能耗控制项目的管理研究,F206
  11. 中国区域能源消耗强度收敛性分析,F206;F124
  12.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3. 基于电网转型升级的甘肃省电力公司组织架构研究,F426.61
  14. 沪渝两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比分析,F224
  15. 宁东直流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分析,F426.61
  16. 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F205
  17. 青岛市发展低碳经济研究,F205
  18.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96;F224
  19. 我国城镇居民通信消费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F274;F224
  20. 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浴室供热方案研究,TU833
  21.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应对分析,F124;F205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