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典型煤种热解气化特性研究

作 者: 石金明
导 师: 向军;孙路石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热能工程
关键词: 煤气化 热重红外联用 表面结构 红外参数 多步反应模型
分类号: P618.1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仅有的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烟型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提高我国煤炭利用效率、减少煤炭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是研制和推广应用煤炭优化利用技术,这已成为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应用煤气化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节能、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虽然国外己有多种煤气化技术开发成功,但我国的先进煤气化技术还处于开发阶段,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差距甚远。因此,对适用于我国煤炭资源和国情的煤气化技术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煤热解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明确了影响煤气化过程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了研究对象和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采用热重分析仪与便携红外联用对典型煤种热解过程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和热解过程中气体产物的分析,系统研究了热解温度和煤质特性等因素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着重分析了热解过程中可燃气体产物和污染性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利用管式炉制取了快速热解焦和慢速热解焦,并对原煤样进行酸洗脱灰处理,分别采取热重与便携红外联用、管式炉与便携红外联用等仪器对煤气化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煤气化过程中气化温度、煤种、脱挥发分、酸洗脱矿物质、煤粉细度和反应速率等因素对煤气化过程中气体产物析出的影响。热重气化实验表明:与原煤和慢速热解焦的气化相比,快速热解焦气化过程中,矿物质对气化反应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发现煤粉细度对气化反应性有明显影响,当粒度大于0.15mm时,CO2气化反应转化率差别较小,而小于0.074mmm的煤粉CO2气化实验结果差别明显;提高气化剂CO2的浓度,可以提高原煤气化过程中可燃气体产物的析出浓度,同时也提高了污染物NO和SO2的析出浓度。通过对污染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研究,分析了气化过程中CO与污染气体产物析出的反应机理。利用快速比表面积及中孔/微孔分析仪、低温灰化仪和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对样品的表面物理结构和表面化学结构进行分析,能很好的关联煤的表面特性与热解气化实验结果。通过比表面分析和低温灰化实验,对不同煤阶的原煤样和焦样进行表面物理结构及灰分分析,发现灰分高的煤种在高温下很容易黏结,严重影响热解气化反应的进行,然而制取的煤焦内会孔型很丰富。挥发分快速释放会形成更多的孔隙,但是形成的孔隙会发生坍塌,使得比表面减小。通过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对原煤样和焦样进行了煤表面化学结构分析,研究了煤种、脱矿物质、制焦温度和升温速率等多种因素对煤/焦的表面化学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酸洗主要脱除的是晶态Si02和可溶性盐;随着煤阶的增加,煤中的矿物质与煤分子结构结合更紧密,使得洗煤脱灰难度增大;煤化程度越低,煤结构中的基团越复杂,基团缔合现象越严重;酸洗、制焦温度和升温速率对煤中的基团的影响都有选择性。通过对煤表面分子结构变化进行红外表征,发现洗煤会影响某些基团,但对煤分子结构影响较小。贫煤和无烟煤中脂肪度都很低,且主要以芳环碳骨架为主,而褐煤中存在很多支链结构;贫煤和无烟煤中的氧主要来自于与不同桥氧原子相连的SiO4四面体的Si—O—Si和Si—O—中,而褐煤中还有脂肪族C=O和芳香族C=O,且后者较少;在气化过程中,芳香结构的裂解和缩合协同作用提高了高温气化半焦富氢程度;温度较低时脂肪结构不会脱落,芳环也不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焦中原始脂肪结构脱落,但芳香度不变,而高温下芳环开链成脂肪结构也逐渐脱落,同时增加了脂肪链长的程度和支链化程度。基于上述实验研究,确定了典型煤热解气化动力学参数,运用多步热解反应机理模型对煤热解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对研究煤气化反应机理有重要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绪论  11-17
  1.1 引言  11-12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3
  1.3 国内外煤气化技术发展概况  13-16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7
2 煤气化反应性和机理模型  17-38
  2.1 煤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17-24
  2.2 煤/焦颗粒表面官能团  24-26
  2.3 煤气化反应机理  26-32
  2.4 煤气化反应模型  32-36
  2.5 本章小结  36-38
3 典型煤种热解过程及动力学分析  38-61
  3.1 引言  38-39
  3.2 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39-43
  3.3 热解过程分析  43-46
  3.4 反应转化率的计算  46-48
  3.5 反应性指数R比较  48-49
  3.6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49-53
  3.7 煤热解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分析  53-60
  3.8 本章小结  60-61
4 煤焦气化过程分析  61-91
  4.1 引言  61-62
  4.2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62-64
  4.3 煤焦气化过程分析  64-70
  4.4 热重气化实验中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分析  70-79
  4.5 兖州煤管式炉气化过程中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分析  79-89
  4.6 本章小结  89-91
5 煤焦表面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91-119
  5.1 引言  91-92
  5.2 实验仪器与实验方法  92-94
  5.3 煤颗粒表面物理特性变化  94-100
  5.4 煤中矿物质和表面官能团分析  100-109
  5.5 煤颗粒表面分子结构变化的表征  109-117
  5.6 本章小结  117-119
6 煤热解多步反应机理研究  119-133
  6.1 引言  119-121
  6.2 煤质特性分类  121-124
  6.3 煤热解机理模型  124-127
  6.4 模型预测与验证  127-131
  6.5 模拟结果分析  131
  6.6 模型的局限性  131
  6.7 本章小结  131-133
7 总结与建议  133-137
  7.1 全文总结  133-136
  7.2 后续工作的建议  136-137
致谢  137-139
参考文献  139-151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51-153
附录2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153

相似论文

  1.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2. 基于无焰氧化的气流床粉煤气化特性研究,TQ546
  3. 煤基SOFC/IGCC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研究,TM611.3
  4. 中温煤—水蒸气气化过程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研究,TQ546
  5.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内灰渣形成的研究,TQ547
  6. 水煤浆气化过程的建模与优化,TQ546
  7. 苯乙烯—丁二烯(或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表面结构形成机理的研究,O631.3
  8. 医疗废物典型组分物理化学特性认识及其热解焚烧特性的基础研究,X799.3
  9. 多联产系统煤热解焦油析出特性及焦油深加工利用试验研究,TQ546
  10. 固定床间歇煤气化工艺的分析,TQ546
  11. 苯乙烯—异戊二烯(或丁二烯)嵌段共聚物表面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O631.3
  12. IGCC电站工艺系统设计分析与热力学系统研究,TM611.3
  13. 超声浸渍法、溶胶凝胶法制备高温煤气脱硫剂,X701.3
  14. IGCC气化系统机理建模与仿真研究,TM621
  15. 基于数据的软测量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TP274.4
  16. BaTiO_3-SiC异质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N304.01
  17. 飞秒激光金属表面着色技术研究,TN249
  18. 煤气化含酚废水渗透蒸发处理工况研究,X784
  19. SrTiO_3/GaN薄膜生长初期粒子吸附模型与机理研究,TB383.2
  20. 煤灰成分对煤灰熔融行为影响的研究,TQ533.2
  21. 还原性气氛下煤灰熔融特性的试验研究,TQ53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