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

作 者: 陈双
导 师: 赵万民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城中村 中西部大城市 空间形态 社会形态 和谐嬗变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通过对城中村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的研究和中西部大城市普遍实行城中村规模化、市场化改造的现实分析,发现在改造过程中已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空间问题,探索转型期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和谐改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政策、城市规划的定位、作用以及决定其实施绩效的制度环境。论文以人居环境多学科“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城市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与人居环境理论有机结合,具体采用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研究手段,并综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力求理论与中国实情紧密联系。将城中村问题置于我国城乡空间由分割、对立到渐趋融合的动态演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分析。对城中村特殊空间形态产生的内在社会机理,村民在其形成过程中的行动轨迹,村落社会结构的特征等结合实际调查案例加以剖析,以揭示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及其改造的难点。指出城中村是受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以低成本扩张、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逼迫,以及外来人口大量迁入、房地产市场缺陷式膨胀强力诱导下而产生的。但这只是其产生的表面客观因素,深层原因在于我国二元制度对农民权益的长期压制后,农民旨在争夺空间权益的集体性日常反抗。而一旦这样的反抗获得成功,又会在农民的反抗经验里形成惯性,并构成政府管制失败——农民违建获利不断膨胀的循环博弈,结果是既对政府的行政管理造成巨大的消耗,又极大地增加了旧城改造的成本。城中村异化的空间形态实质上就是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民权益缺失而引发对抗的空间图示化表现。中西部大城市近年来的城中村问题已日益突出,鉴于我国发达地区城中村问题的沉重教训,这些大城市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纷纷启动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工程,以期尽快解决城中村问题。然而在现实中城中村改造工程的推进却并不理想。以社会空间一体化理论分析,城中村的空间形态问题与其内在复杂的社会形态问题是不能分割的,绝不是简单、机械的物质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而是要让一个异化了的传统农业社会彻底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系统工程,并以实际案例说明小农社会形态的转变有其顽固的路径依赖性,这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转变所改变不了的。在阐述城中村与城市空间形态对抗的现象、原因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城中村作为人居环境复杂系统的社会多面性,即转型期的社会适应性和空间补充性。主要表现在城中村以其低租金、易进入、空间易变的优势吸纳了大量城市化变迁过程中就业与城市住房获取能力上的弱势群体,而成为城市非正规经济聚集、非正规就业和城市廉租房大量供应的社区。因此,城中村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转型期以其特有的空间适应性在相当程度上发挥了特殊的社会空间保障作用,并在短时期内难以替代。但是,城中村的“社会保障”毕竟不是自觉地社会理性行为,它自身难以避免的大量负外部性的产生,使它不可能处于社会管制之外,必须有社会公共理性的介入,才可能彻底改变城中村弱势群体以及城中村原住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量大面广,如果采取大规模、纯粹市场化改造的方式,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也有去除城中村社会良性功能的一面,对城市弱势群体形成规模化的排斥。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当这种空间权益的剥夺积累到一定程度必将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基于上述分析,论文提出城中村改造的城市规划调控策略应以城乡空间融合、城市社会和谐为发展宗旨;以空间权益分享、公平与效率兼顾为指导思想,特别是在国家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阶段,更应注意社会的公平问题;采取总体控制、区别改造、微观创新、渐进融合的规划编制策略,以达到产权主体的权利有保障、城市土地增值收益分享、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共担、城市全面发展同享的目的。由于城中村产生的根源在于二元系列制度的缺陷,因此,作为空间资源分配手段之一的城市规划在城中村改造和规避新的城中村产生方面的作用还很有限,相反,城市规划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创新和社会绩效取决于二元制度一元化的进程,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与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7
1 导论  17-33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7-19
    1.1.1 问题的提出  17-18
    1.1.2 研究的意义  18-19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9-29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9-23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3-29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29-30
    1.3.1 研究的目的  29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9-30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0-33
    1.4.1 研究方法  30
    1.4.2 研究框架  30-33
2 城中村空间形态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概念  33-45
  2.1 人居环境科学与本研究核心概念  33-37
    2.1.1 学科主要观点  33-34
    2.1.2 多学科交汇的研究  34-35
    2.1.3 核心概念  35-37
  2.2 与城市空间和谐利用相关的理论  37-44
    2.2.1 城市空间优化利用  37-40
    2.2.2 城市空间公平利用  40-41
    2.2.3 城市空间适应利用  41-43
    2.2.4 城乡空间统筹利用  43-44
  2.3 假设前提  44-45
    2.3.1 建筑与社会经济一体的空间形态  44
    2.3.2 空间嵌入性的城市问题  44
    2.3.3 城市空间利益分享是和谐发展的实质性问题  44-45
3 空间侵入与反抗:城中村空间形态的生成与析因  45-63
  3.1 空间侵入、蚕食、破碎:城市化推进  45-50
    3.1.1 城市低成本快速扩张  45-47
    3.1.2 低价征地成就跨越式发展  47-48
    3.1.3 城市空间形态侵入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破碎  48-50
  3.2 形态畸变:空间管制缺失  50-54
    3.2.1 房地产市场的膨胀与缺陷  50-51
    3.2.2 外来人口的刚性需求  51-53
    3.2.3 土地升值利益博弈下的规划管理失效  53-54
  3.3 人居环境空间分割的结果:社会变迁下的空间反抗  54-61
    3.3.1 二元人居环境规制固化  54-56
    3.3.2 农民权力贫困和法律救济残缺下的行动轨迹  56-58
    3.3.3 循环博弈的“极品”——深圳城中村案例  58-61
  3.4 本章小结  61-63
4 空间冲突与锁定: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问题与改造的困境  63-87
  4.1 城中村空间形态转化的必然性  63-72
    4.1.1 物质空间形态问题  63-66
    4.1.2 社会空间形态问题  66-69
    4.1.3 改造——城市化质变的必然  69-71
    4.1.4 转制——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  71-72
  4.2 改造工程的复杂性与社会冲突  72-77
    4.2.1 多样的人口构成  72
    4.2.2 难以规范的集体经济组织  72
    4.2.3 错综的社会关系  72-74
    4.2.4 混乱的产权关系  74
    4.2.5 巨额的改造成本  74
    4.2.6 难以归类的村落差异  74-75
    4.2.7 城中村村民弱势群体悖论  75-76
    4.2.8 改造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冲突  76-77
  4.3 村落改造的社会路径依赖性  77-86
    4.3.1 固守和依靠土地的文化观念  77-78
    4.3.2 长期形成的生活、生产和交往方式  78-79
    4.3.3 集体组织管理及其福利保障  79
    4.3.4 政府主导改造的必然性  79-81
    4.3.5 城中村改造社会空间一体性案例——汤逊湖还建社区  81-86
  4.4 本章小结  86-87
5 空间嵌入与补充:城中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87-107
  5.1 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分布与改造策略特征  87-91
    5.1.1 整体规模特征  87
    5.1.2 村落分布特征  87-90
    5.1.3 大规模、市场化、高速度的改造策略  90-91
  5.2 城中村空间形态:非自觉的多样复合空间——以武汉市为例  91-97
    5.2.1 外来人口低门槛创业基地  92-93
    5.2.2 外来务工者栖居地  93-94
    5.2.3 高校学生聚居地  94-97
  5.3 大规模纯粹市场化改造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97-105
    5.3.1 空间极化:同质、单一和活力缺失  98-100
    5.3.2 空间失配:弱势群体生活成本增加  100-102
    5.3.3 空间失序:群租——国内较发达地区大城市的警示  102-103
    5.3.4 社会失稳:发达国家城市居住空间极化的教训与政策转向  103-105
  5.4 本章小结  105-107
6 空间过渡与适应:城中村与城市发展阶段的关系  107-133
  6.1 中西部大城市转型期的主要特征  107-111
    6.1.1 人口转移的主要流向  107-108
    6.1.2 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局限  108-109
    6.1.3 城市非正规就业市场的发展  109-111
    6.1.4 城市空间转型的多重复杂性  111
  6.2 城中村空间时态:非正规经济聚集的过渡性社区——以武汉市硚口区为例  111-124
    6.2.1 乡城转移的人口构成  113-115
    6.2.2 非农化转向的经济构成  115-117
    6.2.3 非正规化的城市就业  117-119
    6.2.4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现实合理性  119-121
    6.2.5 城中村非正规经济的生存管制  121-124
  6.3 转型期城中村空间形态的难以替代  124-131
    6.3.1 低起点就(创)业空间难替代  124-125
    6.3.2 低水平社会保障性住房难替代  125-127
    6.3.3 城中村真正的弱势群体调查——村中的租户  127-131
  6.4 本章小结  131-133
7 空间融合与社会和谐:城市规划的城中村改造调控策略  133-159
  7.1 城中村社会空间问题的本质与解决路径  133-137
    7.1.1 产权失灵与转型期社会失调的空间重叠  133-134
    7.1.2 城市空间权益无序、低水平的共享  134-135
    7.1.3 由社会空间分隔走向社会空间融合  135-137
  7.2 城中村和谐规划的指导思想  137-141
    7.2.1 规划之目标  138
    7.2.2 规划之原则  138-139
    7.2.3 规划之基础  139-140
    7.2.4 规划之保障  140-141
  7.3 城中村改造(治理)规划的空间融合层次  141-146
    7.3.1 宏观——专项统筹规划  141-142
    7.3.2 中观——专项土地资源整合规划  142-144
    7.3.3 微观——建立在改制基础上的多类型创新规划  144-146
  7.4 城中村改造(治理)与多类型城乡空间融合规划调控策略  146-156
    7.4.1 经济效益优先型  146-147
    7.4.2 社会效益优先型  147-149
    7.4.3 生态与文化效益优先型  149-152
    7.4.4 城中村空间形态渐进融合与空间权益分享的探索  152-156
  7.5 本章小结  156-159
8 空间融合规划的政策支撑体系  159-191
  8.1 城中村空间形态和谐嬗变的政策支撑体系  159-172
    8.1.1 产权重组支撑子系统  159-161
    8.1.2 社会福利保障支撑子系统  161-163
    8.1.3 社区居民发展保障支撑子系统  163-164
    8.1.4 生态与文化保护政策支撑子系统  164
    8.1.5 社区运行管理支撑子系统  164-166
    8.1.6 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支撑子系统  166-169
    8.1.7 经济支撑子系统  169-172
  8.2 制度创新下的城乡空间融合  172-190
    8.2.1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国民待遇差距  172-174
    8.2.2 促进国民待遇一体化的制度变革  174-180
    8.2.3 构建城乡统筹的不动产市场  180-184
    8.2.4 一个统筹改造城边村的实例——佛祖岭社区  184-190
  8.3 本章小结  190-191
9 结论与展望  191-195
  9.1 主要结论  191-192
  9.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192-195
致谢  195-197
参考文献  197-209
附录  209-238
  A. 武汉市城中村综合改造土地处置及建设规划的有关政策  209-212
  B. 武汉市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土地房产处置及建设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  212-217
  C. 武汉市体改办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的意见  217-221
  D. “城中村”综合改造撤销村民委员会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实施方案  221-224
  E. “城中村”综合改造农业户口改登为居民户口实施方案  224-226
  F. 武汉市关于“城中村”综合改造村改居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  226-228
  G. 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  228-233
  H. 关于城中村改造中廉租住房和周转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233-235
  I.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指导意见  235-238
  J.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简况  238

相似论文

  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2. 城中村居民职业分流的政府导向研究,F249.2
  3. 高铁站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TU984.113
  4. 文昌十八行“梳式”聚落的成因及形态特征研究,TU981
  5. 近代受南洋文化影响的琼北民居空间形态特征研究,TU-05
  6. 马桥镇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研究,TU982.29
  7. 海南书院空间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TU-0
  8. 鄂东南传统商业集镇空间形态及其更新趋势研究,TU981
  9. 传统与变迁,TU-0
  10. 新疆吐峪沟居住社区空间形态研究及其在新住区规划设计中的重构,TU984.12
  11. 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K928.5
  12. 昂格尔法律变迁理论的研究,D90
  13.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对外来务工人员迁移行为影响分析,F299.2
  14.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F299.2
  15. 地理案例的空间相似性计算,P208
  16. 建筑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应用研究,TU998.1
  17. 昆明城中村更新机制的规划研究,TU984.114
  18. 昆明城中村改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基础设施的影响,TU984.114
  19. 社会学视域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变,TU984
  20. 资源型组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TU984.113
  21. 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TU98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