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陇西黄土丘陵区集镇空间形态的演变研究

作 者: 李可立
导 师: 张杰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乡村集镇 空间形态 演变 黄土丘陵区 马营镇
分类号: K92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聚落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二战后,由于各国城市建设与经济的恢复与快速发展,国际上许多学者把重心转向城市的研究,对乡村地理的研究不断弱化。同样在国内,由于城市化战略的实施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规划界与地理界也把目光转向城市,乡村聚落研究严重滞后。乡村聚落是大量乡村人口生产生活的地点,其形成与发展演变要受自然条件和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大,人口众多,聚落数量庞大。但我国乡村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和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研究区域通渭县马营镇处于陇西黄土高原,境内黄土广布,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密布,地形破碎,属黄土丘陵沟壑区。马营镇也是我国西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农业发展十分悠久。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逐步演进、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不断变化以及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马营空间形态经历了从人类定居到秦汉唐宋以来的单一聚落形态、典型封建社会形态下明清时期的具有防御性质的“三城四堡”的礼制格局、改革开放前特殊社会形态下更新置换的格局、改革开放后沿交通线呈东西带状组团式布局形态发展演变的现象。本文以陇中地区集镇空间形态演变为研究内容,从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角度,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文献方法与社会调查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GIS技术手段,对马营集镇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从不同时空层面构建了聚落发展及其结构变迁的解释框架。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在乡村聚落起源及发展方面,论文总结梳理了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一般历史轨迹。运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对建国后马营镇空间结构的演变也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马营集镇空间形态演变趋向和下一步的研究的构想,认为集镇空间结构要融入区域空间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关键是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一体化,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所规定,二者应该通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及自然的联系,形成互相支持、互为依托的职能一体化地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很大,因此,在研究集镇空间形态的变迁时应该进行模式多样化分析并由此确立我国广大农村集镇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性特点,对马营集镇空间结构变迁的研究也可能不完全适合研究区的所有范围,也不可能适合我国别的区域,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不同区域层次模式的分析与总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1 导论  10-15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0-11
    1.1.1 研究的背景  10
    1.1.2 研究的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1-15
    1.2.1 国外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11-13
    1.2.2 国内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13-15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5
    1.3.1 研究目的  15
    1.3.2 研究方法  15
2 研究区域概况  15-19
3 马营集镇空间形态的发展与演变  19-30
  3.1 马营集镇的形成与发展  19-20
    3.1.1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19
    3.1.2 聚落空间形态的内涵  19-20
  3.2 秦汉唐宋时期马营集镇空间形态  20-22
  3.3 明清时期马营集镇空间形态  22-26
    3.3.1 马营集镇的发展  22-24
    3.3.2 马营集镇空间形态特征  24-26
  3.4 改革开放前马营集镇空间形态  26-27
  3.5 改革开放后马营集镇空间形态  27-30
4 马营集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  30-43
  4.1 影响因素分析  30-34
    4.1.1 自然因素  30-31
    4.1.2 社会因素  31-34
  4.2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34-39
  4.3 马营集镇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  39-40
    4.3.1 驱动机制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环节  39-40
  4.4 马营集镇空间形态演变驱动机制存在的问题  40-43
    4.4.1 动力主体的缺陷  40-41
    4.4.2 动力传输系统的缺陷  41-43
5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43-47
  5.1 全文总结  43-44
  5.2 研究展望  44-47
    5.2.1 马营集镇空间形态演变趋向  44-45
    5.2.2 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45-47
参考文献  47-49
致谢  49-50

相似论文

  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2.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3.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4. 朝阳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演变特征与预测模型研究,S161.4
  5. 排球竞赛规则修改的演变对排球运动发展的影响,G842
  6. 从社会变迁视角探究村落民俗体育演变,G812.4
  7.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8. 跨越中西绘画的界限,J205
  9. 解读瞬间的痕迹,J213
  10. 1990年以来吉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F127
  11. 篮球规则的演变对我国男篮技战术发展的影响研究,G841
  12. 黎城方音历史演变考,H17
  13. 基于深度融合和曲面演变的多视点三维重建及其应用,TP391.41
  14. 规划填海前后莱州湾冲淤演变研究,TV148
  15. 近4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口海岸线演变,P737.1
  16. 高铁站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TU984.113
  17. 文昌十八行“梳式”聚落的成因及形态特征研究,TU981
  18. 近代受南洋文化影响的琼北民居空间形态特征研究,TU-05
  19. 马桥镇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研究,TU982.29
  20. 海南书院空间形态及建筑特征研究,TU-0
  21. 鄂东南传统商业集镇空间形态及其更新趋势研究,TU981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 > 专类地理 > 城市、村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