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

作 者: 陆庆祥
导 师: 潘立勇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美学
关键词: 苏轼 休闲审美 人的自然化 情本哲学 心闲
分类号: B83-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首先对休闲以及休闲审美的语义内涵和特质进行探讨。从语源学上解读,“休”的意蕴是要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体现为对自由时空的肯定;而“闲”则是人们从外在的文化环境压力下解脱出来,对自适心境的肯定。在休闲活动里,人从外在拘束的环境中解放,不再将自身生命异化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把自我生命活动本身看作目的,充分体验自在、自足、自得的存在状态。其次,休闲的本质为人的自然化。再次,休闲的特征为自由性、个体性、超越性。最后,从休闲的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三个层次看休闲的理论构成。就休闲美学来讲,从人的自然化角度,休闲具有审美的特征。而正像游戏是审美、艺术活动的起源,休闲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审美活动的起源。从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休闲美学反映了美学走向生活化、面向人类现实的审美生活的现状。苏轼的休闲审美有它的哲学基础,这个哲学基础便是苏轼的情本论哲学。情的本体、乐的工夫以及无心而一的境界,这是苏轼情本哲学的大体面目。相对应的便是苏轼休闲审美的理论构成苏轼休闲审美的理论构成也从本体、工夫、境界三个层次展开。苏轼休闲审美的本体的表现即是对情感的重视以及私人领域的回归。苏轼休闲审美工夫体现在“我适物自闲”上,适是达至私人领域闲情的工夫。更进一步,过一种“适意”的生活又离不开“游”。我们从“游动”和“游戏”两个层面来来看苏轼是如何从游而适,由适而闲的。苏轼休闲审美境界即超然的休闲境界,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无所往而不乐;二是即世所乐而超然。这种超然的休闲境界是古代士大夫休闲审美文化的最高峰。苏轼在休闲审美的智慧和境界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其对前人休闲审美思想的主动继承与开拓有很大关系。他继承了孔学孔颜乐处、舞雩风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庄子的逍遥游的休闲精神也对其有重大影响,苏轼并把这种逍遥游发展为“适意不异逍遥游”的休闲境界。然而真正从精神人格上影响苏轼休闲人生的是陶渊明。他主动地舍弃公共事务而逃到自然空间中寻求一己的闲适,是人的自然化的真正实现。苏轼吸收了陶渊明对闲适人格的追求精神,同时又对其严重依赖“自然”(山水自然)的偏执进行了批评与超越。白居易则在休闲的世俗化、入世化的角度给予苏轼以启示。休闲并不一定要逃到山林田园中,不一定要避世、避人才能做到。中隐理论的意义在于通过仕宦提供的基本经济物质保障实现休闲,而以休闲审美的人生寻求士人的自由人格和创造性。苏轼则从根本上超越了陶渊明、白居易,他以超然之心态不再将休闲局限在自然山水的屏隔、优裕的经济物质生活上,而是无所往而不乐,即世所乐而超然。可以看到,苏轼立足于情本哲学之上的休闲审美思想确实要比陶渊明、白居易更为深刻,也更容易被后代士人所接受。苏轼的休闲审美并非肤浅的享乐主义。它毋宁说是透过古代士大夫文化所进行的深刻的人生思考,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拷问。它虽然诞生于前现代的古代中国,但其深刻的人生之思,休闲之情,以及超然的休闲境界都可以对现代休闲社会产生诸多有益的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绪论  11-16
  1.1 研究旨趣与研究现状  11-13
  1.2 论文思路及欲突破的主要难点  13-16
2、中国休闲审美的理论建构  16-50
  2.1 休闲之语义  16-21
  2.2 休闲之本质  21-26
  2.3 休闲之特征  26-30
  2.4 休闲之意蕴  30-45
  2.5 休闲之美学  45-50
3、苏轼休闲审美的哲学基础  50-68
  3.1 情本哲学之本体论:圣人之道,出于人情  50-58
  3.2 情本哲学工夫论:诚者,乐之之谓也  58-64
  3.3 情本哲学之境界论:无心而一  64-68
4、苏轼休闲审美结构论  68-108
  4.1 休闲审美本体论:性命自得  68-84
  4.2 休闲审美工夫论:我适物自闲  84-97
  4.3 休闲审美境界论:超然物外  97-108
5、苏轼对前人休闲审美的融贯与超越  108-175
  5.1 孔子休闲审美对苏轼的影响  108-132
  5.2 庄子休闲审美对苏轼的影响  132-141
  5.3 陶渊明休闲审美对苏轼的影响  141-160
  5.4 白居易休闲审美对苏轼的影响  160-175
6、结论  175-181
参考文献  181-189
后记  189-191

相似论文

  1.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批判研究,B83
  2. 苏轼诗词英译风格研究,I046
  3. 苏轼表文研究,I207.6
  4. 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J209.2
  5.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风变化,I206.2
  6. 北宋革新派书法批评研究,J292.1
  7. 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I207.23
  8. 苏轼诗歌在金元的接受,I207.22
  9. 网页中基于视触觉的动态几何空间与身体的自然化,TP393.092
  10. 论苏轼书法思想中的“道”,J292.1
  11. 《庄子》对苏轼的影响探析,I206.2
  12. 苏轼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研究,I207.22
  13. 论杜甫、苏轼题画诗折射出的文化意蕴,I207.22
  14. 苏轼贬谪期间书信研究,I206.2
  15. 苏轼、贺铸与纳兰性德悼亡词研究,I207.23
  16. 论苏轼词的自由性,I207.23
  17. 宋人咏物词研究,I207.23
  18. 苏轼题材戏曲作品研究,I207.3
  19. 苏轼倅杭时期的诗歌创作,I207.22
  20. 蒯因论归纳问题,N02
  21. 中国当代城市景观问题研究,TU98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