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作 者: 肖华锋
导 师: 谢少军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关键词: 并网逆变器 非隔离 漏电流 LCL滤波器 有源阻尼 直流微网 双向AC/DC变换器 双向DC/DC变换器 有源箝位 ZVS
分类号: TM61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1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在发达国家得到大规模应用,但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缓慢,其瓶颈在于其经济性较差。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性,除了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外,发展高效的逆变器结构和电能利用架构是可行的突破口。论文重点从高效率非隔离并网逆变器技术和分布式直流供电(直流微网)架构开展研究工作。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TLGCI)结构不含变压器,拥有变换效率高,体积、重量和成本低等优势,论文致力于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相关技术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两级式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的设计过程,包括直流变换器和交流逆变器拓扑、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和进网电流控制等环节的设计。出于系统分级优化和控制的方便,提出采用交错开关方式的双管Buck-Boost变换器为前级直流变换器,可以实现储能电感最小、有能量直接传输模态且控制电路简单,是一种高性价比的方案。通过并网逆变器样机性能测试和分析,得出高效率非隔离并网逆变器需要着力解决漏电流(LC)和低阻抗进网滤波器问题。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变压器的消除使得电池板与电网之间有了电气连接,漏电流可能会大幅增加,带来安全隐患。论文建立了较完善的非隔离单相并网逆变器共模分析模型,总结出两条消除开关频率共模电压的途径,并将其应用到两大类并网逆变器拓扑,即全桥类和半桥类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中。在H5全桥逆变器结构中加入一支可控开关管和分压电容构成双向箝位支路,可以实现续流阶段时续流回路电位处于电池电压一半的固定电压,并保证了功率传输阶段输出电流仅流经3支开关管,有效降低了导通损耗。另外,箝位支路的加入使得电池侧正端引入的高频开关管和箝位开关管的电压应力仅为输入电池电压的一半,有利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论文从逆变器效率和漏电流抑制效果两方面比较了几种专利拓扑和本文提出的电路拓扑(简称oH5),论证了所提出拓扑是一种优化结构。在半桥类逆变器结构中,由于电容桥臂和开关管桥臂中点寄生电容的不同使得原有拓扑结构的漏电流抑制效果并不理想,论文提出了“滤波支路抵消法”、“寄生支路抵消法”和“全抵消法”三种可能的补偿措施,并从可实现性和实际测试效果两个方面说明了“全抵消法”的优越性。高可靠性同样是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的重要要求。然而,非隔离型桥式逆变器的桥臂同样存在直通的危险。论文通过引入双降压式半桥逆变器(DBHBI)防桥臂直通结构增强了桥式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提出一种新型的分裂电感中点箝位三电平逆变器(SI– NPCTLI),并将其推广至三相系统中。同样地,在oH5拓扑中引入DBHBI结构实现了提高可靠性的目的。三阶LCL进网滤波器具有阻抗小和谐波抑制能力强等优势,结合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可以实现高效率和高性能。论文在综合了现有文献关于LCL滤波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折中”的思想提出一种滤波器参数设计流程,兼顾工程经验和理论优化。针对现有文献关于LCL滤波器有源阻尼(AD)方法研究不完善的现状,开展采用状态变量反馈增加控制对象阻尼方法的系统化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采用网侧电感电压微分反馈的有源阻尼方法,并结合进网电流采用准谐振控制器详细讨论了逆变器控制结构和参数的设计过程。论文最后在光伏等可持续能源高效利用架构方面做了部分前期探索,介绍一种基于直流供电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直流微网。在详细介绍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后重点讨论了系统组成所需的四种基本接口电路的拓扑选择:直流微网与大电网接口电路选择带隔离变压器的多台单相双向AC/DC变换器,可以优化效率,降低待机损耗;直流微网与储能设备接口电路选用三通道非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配置超级电容为储能设备,可以实现动态功率的快速平衡,大幅提高供电品质;在直流微网双供电母线接口电路中,提出低压蓄电池侧采用电流源型半桥拓扑和高压侧选用电压源型半桥拓扑,组成电流源型半桥-电压源型半桥完全对偶、对称的组合式结构。并在电流源侧加入有源箝位网络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ZVS)和消除电压尖峰;提出对两个半桥产生的方波电压进行相移角控制和对电流源半桥的主开关管占空比实行PWM控制以实现端电压波动时变压器两端电压匹配,从而有效降低环流损耗和实现全范围ZVS。在直流微网的光伏接口电路中,针对双管Buck-Boost变换器的电路结构提出增加一个附加绕组和两只辅助二极管实现原续流二极管的零电流关断和辅助二极管的关断电流下降率可控,大幅降低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上述接口变换器的开发为直流微网实验演示平台构建、进一步研究可持续能源发电的高效利用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20
第一章 绪论  20-36
  1.1 太阳能的利用  20-22
  1.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结构  22-23
    1.2.1 集中式  22-23
    1.2.2 串式和多串式  23
    1.2.3 模块式  23
  1.3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  23-25
    1.3.1 工频隔离型  23-24
    1.3.2 高频隔离型  24-25
    1.3.3 非隔离型  25
  1.4 非隔离并网逆变器的关键技术问题及现状  25-30
    1.4.1 漏电流抑制  25-26
    1.4.2 进网电流质量  26-28
    1.4.3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  28-29
    1.4.4 反孤岛技术  29-30
  1.5 分布式发电技术  30-34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34-36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34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34-36
第二章 两级式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研制  36-55
  2.1 引言  36
  2.2 两级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结构  36-45
    2.2.1 直流变换器  36-42
    2.2.2 逆变器  42-45
  2.3 两级式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45-47
    2.3.1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45
    2.3.2 直流母线电压控制  45-46
    2.3.3 进网电流控制  46-47
  2.4 实验研究  47-53
    2.4.1 直流变换器实验研究  48-49
    2.4.2 逆变器实验研究  49-50
    2.4.3 整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50-53
  2.5 本章小结  53-55
第三章 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技术研究  55-94
  3.1 引言  55
  3.2 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漏电流分析模型  55-60
    3.2.1 单相并网逆变器共模等效电路推导  57-59
    3.2.2 漏电流的消除方法  59-60
  3.3 全桥类单相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  60-73
    3.3.1 采用合适的电路结构和SPWM 开关组合方式  60-72
    3.3.2 采用电路参数匹配方式  72-73
  3.4 半桥类单相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  73-81
    3.4.1 采用合适的电路结构和SPWM 开关组合方式  74-75
    3.4.2 采用电路参数匹配方式  75-81
  3.5 高可靠性低漏电流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  81-92
    3.5.1 SI–NPCTLI 的构成和特性分析  81-84
    3.5.2 SI–NPCTLI 的控制策略  84-87
    3.5.3 仿真研究  87-91
    3.5.4 实验研究  91-92
    3.5.5 非隔离型全桥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提高  92
  3.6 本章小结  92-94
第四章 低阻抗进网滤波器及控制技术研究  94-128
  4.1 引言  94
  4.2 LCL 滤波器及设计方法  94-101
    4.2.1 高频谐波电流抑制的理论分析  95-99
    4.2.2 LCL 滤波器的参数设计  99-101
    4.2.3 滤波器设计结果与分析  101
  4.3 LCL 滤波器的有源阻尼方法研究  101-111
    4.3.1 AD 控制结构的基础  103-108
    4.3.2 几种AD 控制结构的比较  108-111
  4.4 单相并网逆变器进网电流控制器设计实例  111-120
    4.4.1 阻尼环设计  111-115
    4.4.2 进网电流控制器设计  115-120
  4.5 AD 控制结构的扩展  120-127
    4.5.1 补偿环节组合  120-122
    4.5.2 状态变量组合  122-127
  4.6 本章小结  127-128
第五章 基于新能源供电的分布式直流供电系统探讨  128-154
  5.1 引言  128-129
  5.2 直流供电系统  129-134
    5.2.1 已有直流微网架构  130-132
    5.2.2 拟研究的系统架构  132-133
    5.2.3 主要研究内容  133-134
    5.2.4 研究规划  134
  5.3 直流微网与电网接口单元  134-139
    5.3.1 双向AC/DC 变换器  134-135
    5.3.2 变换器性能测试  135-139
  5.4 直流微网与储能设备接口单元  139-143
    5.4.1 非隔离多通道双向DC/DC 变换器  139-140
    5.4.2 变换器性能测试  140-143
  5.5 直流微网中双直流母线接口单元  143-149
    5.5.1 大升压比隔离双向DC/DC 变换器  143-146
    5.5.2 变换器性能测试  146-149
  5.6 光伏电池与直流母线接口单元  149-153
    5.6.1 可升降压非隔离DC/DC 变换器  150-151
    5.6.2 光伏接口单元的控制策略  151-152
    5.6.3 光伏接口单元的实验情况  152-153
  5.7 本章小结  153-154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154-157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154-155
  6.2 后续工作展望  155-157
参考文献  157-170
致谢  170-171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71-173

相似论文

  1. 基于数据保持电压的低功耗SRAM设计,TP333
  2. 基于DSP控制的多级恒流/恒压充电装置研究,TM910.6
  3. 三相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研究与设计,TM464
  4. 路灯用LED驱动电源的研究和设计,TM46
  5. 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的直流变换技术研究,TM53
  6. 高性能微处理器RTL级和体系结构级低功耗设计关键技术研究,TP332
  7. 数字控制型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TM46
  8. 感应耦合能量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TM46
  9.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产生正弦波的优化研究,TM464
  10. 基于复杂可编程器件的数字化高压电源设计,TM46
  11. 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大功率感应电能传输技术研究,TM724
  12. 基于DSP的数字控制单级桥式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TM461.5
  13. 光伏发电系统并网控制与孤岛检测的研究,TM615
  14. 基于DSP的风力发电三相并网的研究,TM614
  15. 三相高性能双变换器型UPS,TN86
  16. 直流模块式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运行技术研究,TM615
  17. 逆变式弧焊电源的输入整流拓扑研究,TM461
  18. 用于有源箝位模块电源的穿孔平板磁器件研究,TM46
  19. 平面变压器耦合低压大电流变换器的研究与开发,TM46
  20. 200W正激式有源箝位开关电源LED驱动,TN312.8
  21. 小型风机并网逆变器研究,TM46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发电、发电厂 > 各种发电 > 太阳能发电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