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A Study of Morrison\'s Views on Black Women\'s Self Identity as Reflected in the Bluest Eye

作 者: 马庆霞
导 师: 刘生
学 校: 聊城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黑人女性 白人审美观 身份认同 叙述策略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9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璀璨,黑人女性作家更是建树不凡。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1931-),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深刻反映了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在美国社会中,在她们各自生活的环境和集体中,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和身份的探寻。莫里森也因其作品中独具匠心的结构布局、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和美国黑人女性生活状况的真实描述而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好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和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上日程。进入七十年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已开始致力于恢复黑人女性写作的传统,重新阐释美国白人和欧洲文学批评的正统原则,并针对身份、种族、性别、叙述等概念建构了一套全新的理论。1977年,芭芭拉·史密斯在《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一文中描述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未来,并呼吁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当大胆革新,体现黑人女性作家作品的勇敢精神。托尼·莫里森凭借其作品对黑人女子命运的关注、对黑人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语言使用的继承以及在艺术上的创新追求,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1970)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社会压抑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痛苦和挣扎方面有着震撼人心的影响力。这部在“黑即是美”的口号下应运而生的作品也成为了许多国内外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塑造了许多黑人女性形象,其中纵然不乏在白人主导文化下迷失自我、陷入生存困境的黑人女性,而那些寻求自我、热爱家庭和社区、保存自身文化的黑人女性却是希望所在。相同的处境,截然相反的抉择,导致不同的命运,盲目追求白人文化的努力最终毁于一旦。尽管许多评论家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分析文本中黑人女性对白人审美观的屈从和消极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上,而本文则致力于探讨莫里森小说中所充盈着的抗争的声音。本文运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另辟溪径,结合莫里森的叙事策略、写作技巧和白人文化审美观来探究莫里森的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为此,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详尽地论述,除引言和结论外,中间三章为正文部分。引言部分开宗明义。简单介绍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里程及托尼·莫里森为其所做的贡献;回顾了《最蓝的眼睛》早期的研究;展现了《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现状,本文所采用的研究视角和总体结构框架。白人主导文化下衡量危险和安全标准的根本所在是托尼·莫里森关注的焦点。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塑造了两类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本文正文部分正是对这两类黑人女性形象及其不同结局的潜在原因的深入探究和分析。正文第一章分析了白人主导文化下黑人女性(如浅肤色女孩莫琳、逃避黑人文化的杰拉尔丁、不称职的母亲波琳,特别是典型黑肤色受害者皮可拉)的屈从和困惑,面对白人世界的诱惑,她们放弃自身文化,自甘沉沦,这正是她们处境的危险所在。第二章试图分析那些敢于抗争的黑人女性,比如南方的典型母亲形象、三个愤世嫉俗的妓女、充满爱心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特别是勇敢的克劳蒂亚。这些黑人女性反对理想化了的白人审美观,反对性别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她们所体现出来的是保存自身文化、寻求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空间。正文第三章结合莫里森的叙事策略,揭示了黑人女性相同处境而不同命运的潜在原因,深入剖析了文本《最蓝的眼睛》中所渗透的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观念。莫里森运用她独特的写作技巧,在文本开头描绘了启蒙读物中白人上层社会的一个幸福家庭,而文本中所塑造的两类女性是对此最辛辣的讽刺。黑人终究成不了白人,要想生存就必须正视自己的身份、构建自己的身份。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再次强调了黑人女性构建自我身份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黑人女性的危险处境就在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同时阐明莫里森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总之,本文在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多重视域下结合莫里森的写作技巧来解读《最蓝的眼睛》,旨在剖析莫里森的黑人女性身份认同观念。通过文本中塑造的两类黑人女性形象,阐释了黑人女性自我身份的重要性;启发非裔美国人珍视自身文化价值,为黑人女性在白人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的生存寻找出路和解决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也为第三世界妇女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从而为文学研究中相对边缘的问题开辟了一块崭新的领域。

全文目录


Abstract  4-7
摘要  7-10
Chapter1 Introduction  10-20
  1.1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rris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  11-14
  1.2 Morrison’s Assertion of Black Identity against the White Beauty Myth  14-16
  1.3 An Over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16-18
  1.4 The Perspectives Adopted and the Issues Approached in This Thesis  18-20
Chapter2 The Crushed Black Women in White Society  20-38
  2.1 Maureen Peal —Light-skinned Follower of White Myth  20-22
  2.2 Geraldine —Sugar-brown Escaper from Blackness  22-24
  2.3 Pauline Breedlove —A Failure Mother of Black  24-30
  2.4 Pecola —Typical Dark-skinned Victim in Racist Society  30-38
Chapter3 The Resistant Black Women in White Society  38-52
  3.1 Southern Grandmothers —Attachment to Black Image  39-40
  3.2 The Three Whores —Outcasts of White Dominated Society  40-42
  3.3 Mrs. MacTeer —Poor but Successful Mother of Black  42-46
  3.4 Claudia —A Fighter to White Standard  46-52
Chapter4 Exploration of Morrison’s ways to Identify Black Women  52-62
  4.1 The Intention for the Allegory of Dick-and-Jane Primer  53-56
  4.2 Disintegration of Self Identity  56-59
  4.3 Interpretation of Self Identity  59-62
Chapter 5 Conclusion  62-65
Works Cited  65-70
Acknowledgements  70-7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1

相似论文

  1.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2. 论《爵士乐》的黑人女性主义,I712.074
  3. 浅析莱拉·拉森《流沙》中性政治的表现及应对,I712.074
  4. 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I712.074
  5. 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I206.7
  6. 离散批评视角下的黄哲伦戏剧《家庭奉献》,I712
  7. 《藻海无边》中文化身份的解读,I753
  8. 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I712
  9.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痛苦抉择—论克里斯塔•沃尔夫小说《分裂的天空》中的抉择主题,I516
  10.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D412
  11. 仪式观视阈下的世界杯传播,G843
  12.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C912.82
  13.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的主体性诉说:《紫颜色》的叙事策略,I712.074
  14. 黑人女性主体性的重建,I712
  15. 《紫色》中西丽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I712
  16. 审美视域中的影像记忆,J954
  17. 《柏油娃娃》中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I712
  18. 基于《紫色》的黑人妇女觉醒和解放过程的研究,I712.074
  19. 解析电影《紫色》中导致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危机的原因,J905
  20. 托尼·莫里森小说《爱》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性建构,I712.074
  21. 人性悲剧的独特体验,I207.4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