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寻求自我: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河湾》和《黑暗的心》

作 者: 刘丰丽
导 师: 高继海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河湾》 后殖民主义 “自我”与“他者” 叙述技巧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V. S.奈保尔(1932- )被认为是典型的有着复杂背景的后殖民作家。他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来写小说和游记。在他的作品中,后殖民社会的人们仍未完全摆脱殖民统治的影响,他们试图从错综复杂的殖民统治后遗症中寻求一种新的身份。同时,奈保尔在他的作品中也明显流露出他对后殖民地和前殖民地社会的矛盾心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尤其是后殖民社会,是个躁动不安的,充满焦虑的年代,奈保尔在《河湾》(1979)中的描述印证了这一观点。同时这部小说揭露了处于后殖民状态下的国家在社会政治环境方面的不安与慌乱。这些表明了奈保尔在对现代殖民和后殖民社会的写作步入成熟阶段。对《河湾》的解读主要是依据后殖民主义,尤其是“东方主义”为基础进行的。除了引言和结语部分,文章共分为四章。引言主要是简单介绍奈保尔其人以及我们在论文中要讨论的小说《河湾》。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和写作目的。这部分主要综述世界各地的批评家们对奈保尔以及他的小说《河湾》的评价;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奈保尔自觉不自觉地陷于一种圈套,即把后殖民地的人们描写成“他者”;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是奈保尔如何在描写后殖民社会人们的身份及他在小说叙述技巧方面对康拉德某种程度的超越。第二章主要描写《河湾》中表现出来的非洲大陆的落后与黑暗。在这个部分,论文主要分析了《河湾》和《黑暗的心》中的相同点。本文作者认为奈保尔遵从了西方传统,在《河湾》这部小说中,把后殖民地的人们描写成了“他者”。丛林被符号化为非洲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消除非洲大陆上文明的痕迹,把非洲带回到原始状态。那些非洲人,比如扎贝思和她的儿子费迪南,以及总统“大人物”都被描写成了西方人的“陪衬”。第三章主要比较《河湾》和《黑暗的心》中的不同点。这部分探讨的问题是:奈保尔试图缩小“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差距,而这只有在后殖民地人们混杂的身份中才能得以实现。在《河湾》中,人们的身份比以往都复杂;他们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的“自我”或“他者”,而是某种程度的混杂,是“自我”的成分占的多些还是“他者”的成分多些的问题。第四章则主要讨论《河湾》和《黑暗的心》中的写作技巧。和康拉德的小说一样,奈保尔小说中的某个主要人物同时也是小说的叙述者。主人公担当行动者的角色来展开行动,而评价整个事件的任务就落在了叙述者的身上,这位叙述者同时扮演旁观者的身份。不过,奈保尔想通过写作在作家及其本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双重叙述,具有双重意识的自我在作家的作品和小说中反映出来。这样,奈保尔可以重新进入故事以获得未过滤的经验;同时还可以从一个带有西方偏见的在伦敦“流散者”的视角来审视过去痛苦的经历并给予评价。最后是结语部分。奈保尔在定义后殖民地人们的身份方面和在叙述技巧方面超越了康拉德。他的写作为读者进一步深入探讨后殖民地人们的身份问题提供了契机,以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连接“自我”与“他者”的重要性。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Abstract  5-7
摘要  7-10
Introduction  10-16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ipaul and his Works  10-13
   The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Bend in the River  13-16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Aim of the Thesis  16-27
  1.1 Literature Review  16-23
  1.2 The Aim of the Thesis  23-27
Chapter Two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A Bend in the River and Heart of Darkness  27-44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elf and the Other  27-30
  2.2 The Echo of Heart of Darkness in A Bend in the River  30-40
    2.2.1 The “Otherness”in Heart of Darkness  31-33
    2.2.2 The “Otherness”in A Bend in the River  33-40
  2.3 The Orientalism in A Bend in the River  40-44
Chapter Three The New Attitude tow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44-55
  3.1 The Gulf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44-48
  3.2 The Bridge between the Self and the Other in A Bend in the River  48-52
  3.3 The Significance of A Bend in the River  52-55
Chapter Four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 Technique in A Bend in the River and Heart of Darkness  55-67
  4.1 Narrative Technique in Heart of Darkness  55-57
  4.2 Narrative Technique in A Bend in the River  57-64
  4.3 Duality on the Thematic Level  64-67
Conclusion  67-69
Bibliography  69-72

相似论文

  1. 走出创伤,I712.074
  2. 论后现代历史书写的不可能性:《天秤星座》中的叙事,I712.074
  3.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分析,I561.074
  4. 后殖民译论视角下英译《水浒传》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5. 论乔伊斯早期“自我”形象的建构,I562
  6. 《黑暗之心》后殖民主义解析,I561
  7. 《藻海无边》中文化身份的解读,I753
  8. 河北阳原钱家沙洼QK综I孔泥河湾组的介形虫和地层划分对比,Q915
  9. 《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H315.9
  10. 新闻翻译中的主体间性,H059
  11. 展开萨丰名著《风之影》的全景图,I551
  12. 从后殖民主义看《曼斯菲尔德庄园》,I561.074
  13. 论谢耀《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人物性取向的意义,I712
  14. 加缪小说中的异域想象,I565.074
  15. 后殖民视角下《耻》中身份的研究,I478
  16. 论福斯特的文化歧视《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I561
  17. Walking out of the Shadow of the So-called Weak Culture-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H315.9
  18. 心灵的风景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艺术,I561
  19. 白人文化霸权的残害,I712
  20. 书写自我,I712.074
  21. 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骨》中的“家”,I71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