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储层评价及综合预测研究

作 者: 黎华继
导 师: 王洪辉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关键词: 储层评价 综合预测 新场气田 须家河组 须二气藏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5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针对新场气田须二气藏的地质特征,以成藏地质学为主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气藏工程等多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研究,从川西坳陷须家河已开发气藏解剖入手,对完钻井和试采井各项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把单井、剖面、平面、空间等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常规及特殊的油藏描述技术及方法,对该气藏的构造特征、沉积相、沉积微相、储层砂体的划分、储层的储集特征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藏的开采动态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进行了储层的含气性识别分析,同时结合地震针对深层储层含气砂体预测及有效裂缝预测技术形成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突破特别是3D3C研究成果的应用,对油气富集有利区进行了综合预测和评价,并对油气富集区进行了储量计算,为油气开发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地质特征形成了如下认识:1.孝泉—新场构造整体上表现为NEE向构造,发育有多个不同走向、不同大小的高点,这些高点构成一个圈闭面积为164.75km2、闭合幅度151m大型复式背斜构造。区内小断裂较为发育,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其走向主要呈近北北东和北西两组方向,延伸长度一般约在2~4km,断距也较小,一般20~45m左右。2.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砂坝为主,部分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储集砂体厚度大,延伸范围广,厚度比较稳定,埋藏深度4500~5200 m。主力气层沉积微相以河口砂坝和分流河道砂坝为主。须二段自下而上划分为9个砂组,其中TX22、TX24、TX25、TX27为主力含气砂组,砂体呈层状分布,厚度较大且相对稳定,平均厚度45.9~86.7m。3.新场须二储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或石英岩屑砂岩为主,岩石普遍致密,中亚段长石含量较高,普含粘土矿物;须二储层属于特低孔、致密—极致密、低含水储层;储层由于成岩及后生作用的影响,储层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次之,少量微裂隙(缝);储层主要以微孔—微喉、小孔—微喉组合为主。获得稳产、高产的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4.由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岩性、成岩后生作用及裂缝发育程度等的差异,造就了须二储层无论从层间、层内还是平面非均质性均强的特征,也为气藏储量的动用以及合理、有效的开发增加了难度。5.综合运用基于储层面的地震相干+地震层面曲率、倾角+P波方位各向异性+横波分裂进行了裂缝综合预测,以储层为单元进行裂缝发育带综合预测评价,平面上划分为发育区和较发育区两类。完钻新井基本证实裂缝预测的符合程度。6.综合子波分解技术进行吸收与衰减、AVO综合指数反演、综合含气指标(AiEi27/Si)、地震数据结构体等四种方法预测了须二气藏含气性,总体认为吸收系数法及AVO方法预测含气性较为准确。7.综合气藏的静、动态特征可以确定须二气藏属于受构造圈闭控制的裂缝~孔隙型致密异常高压似层状干气边水气藏。藏各气层间流通性差,而层内连通性较好。8.综合储层、裂缝及含气性检测成果,初步形成了高渗区综合预测技术—地震“暗点”技术。该技术将“暗点”分为两类,一类是PP波及PS波同时为“暗点”,这类气井高产稳产,另一类是PP波暗点、PS波连续,此类气井中低产。在暗点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高渗透区含气面积及储量分别为103.6km2及843.8×108m3,为滚动勘探开发的编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1
第1章 前言  11-19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3
  1.2 研究现状及认识  13-15
  1.3 主要研究内容  15-17
    1.3.1 小层精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  16
    1.3.2 储层的基本特征  16
    1.3.3 裂缝单元预测  16-17
    1.3.4 含气砂体的响应特征研究  17
    1.3.5 建立新场须二气藏概念地质模型  17
    1.3.6 有利区预测  17
    1.3.7 储量计算  17
  1.4 研究思路  17-19
第2章 气田概况  19-24
  2.1 地理及构造位置  19-20
  2.2 勘探概况  20-21
  2.3 取资料情况  21-22
  2.4 试气情况  22-23
  2.5 储量概况  23-24
第3章 构造特征  24-35
  3.1 地层特征  24-26
  3.2 区域构造特征  26-28
  3.3 构造特征  28-35
第4章 储层特征  35-61
  4.1 砂组划分与对比  35-37
  4.2 沉积相特征  37-39
  4.3 储集空间特征  39-51
    4.3.1 岩石特征  39-41
    4.3.2 储层的成岩及后生作用  41-48
    4.3.3 储集空间类型  48
    4.3.4 孔隙形状及大小  48-49
    4.3.5 喉道大小与渗透率贡献分布  49-50
    4.3.6 孔隙结构特征  50-51
    4.3.7 储集类型  51
  4.4 储层物性  51-55
    4.4.1 孔隙度  51-53
    4.4.2 渗透率  53-54
    4.4.3 饱和度  54-55
    4.4.4 孔、渗关系  55
  4.5 储层非均质性  55-58
  4.6 储层评价  58-61
    4.6.1 建立孔—渗多定量关系  58-59
    4.6.2 储层分类评价  59-61
第5章 储层预测  61-76
  5.1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61-64
  5.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4-70
    5.2.1 储层波阻抗特征  64-65
    5.2.2 不同波阻抗类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65-69
    5.2.3 常规振幅属性储层预测陷阱分析  69
    5.2.4 储层AVO特征  69-70
  5.3 地震砂体分布预测  70-74
    5.3.1 地震岩性反演  70-73
    5.3.2 地震砂体预测  73-74
  5.4 地震储集参数预测  74-76
    5.4.1 地震物性参数反演  74-75
    5.4.2 地震物性参数预测  75-76
第6章 裂缝预测及储层含气性预测  76-91
  6.1 测井裂缝识别与评价  76-78
    6.1.1 测井裂缝类型划分  76-77
    6.1.2 信息提取与参数计算  77-78
    6.1.3 钻井裂缝综合识别与评价  78
  6.2 地震—地质裂缝预测  78-86
    6.2.1 地震几何属性裂缝预测  79-80
    6.2.2 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  80-82
    6.2.3 横波分裂裂缝预测  82-84
    6.2.4 裂缝综合预测  84-86
  6.3 地震含气性预测  86-88
    6.3.1 AVO含气性预测  86-88
    6.3.2 吸收指数法  88
  6.4 须二段高渗区预测  88-91
第7章 气藏性质  91-97
  7.1 流体性质  91-92
    7.1.1 天然气  91
    7.1.2 地层水  91-92
  7.2 气藏的连通性  92-93
  7.3 地层压力及温度  93-94
    7.3.1 地层压力  93
    7.3.2 地层温度  93-94
  7.4 气藏类型  94-95
  7.5 储量计算  95-97
结论  97-98
致谢  98-99
参考文献  99-101
附录  101-114

相似论文

  1. 靖边气田上古储层评价,P618.13
  2. 濮城油田沙二上1油藏层序、沉积相及三维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3. 高邮凹陷南部陡坡带戴一段沉积相研究及储层评价,P618.13
  4. 软件可靠性模型应用方法研究,TP311.52
  5. 新民低渗透储层测井资料饱和度解释方法研究,P631.84
  6. A地区三上叠统测井储层参数计算方法研究,P631.81
  7. 长深17井单井地质评价,P642
  8. 辽河断陷东部凹陷欧利坨子油田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9. 星古1井区地质综合评价,P618.13
  10. 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震沉积学研究,P618.13
  11.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2. 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山西组山2~3段储层特征评价,P618.13
  13.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物源区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特征,P512.2
  14.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储层评价与分布,P618.13
  15. 杏树岗地区扶余油层储层评价,P618.13
  16.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红河105井区长8_1储层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7. 充西气田须四段气水分布特征研究,P618.13
  18. 广元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9. 川西凹陷孝—新—合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形成机制,P618.13
  20. 川东北须家河组物源分析与沉积体系研究,P512.2
  21. 云和寨气田石炭系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