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

作 者: 陈彦庆
导 师: 陈洪德;赵俊兴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地质学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须家河组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以沉积学与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在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了野外露头观测资料及有关室内分析测试数据,对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最终论述了影响储层物性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储层形成与演化模式。本区须家河组储层岩石类型包括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碳酸盐岩屑砂岩、硅岩屑砂岩以及砂砾岩五种岩石类型。其中,岩屑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中等偏低或中等偏高,结构成熟度高或中等偏高;长石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碳酸盐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高;硅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低。碎屑组分以富岩屑、贫长石为特征,填隙物以碳酸盐、硅质和粘土矿物为主,岩屑以硅质岩岩屑、碳酸盐岩屑及变砂岩岩屑为主。本区成岩作用类型按对储层改造效果分为破坏性和建设性两类,破坏性成岩作用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硅质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以及孔缝充填作用;建设性成岩作用有环边绿泥石胶结作用、蚀变作用、溶蚀作用、水化作用、表生成岩作用以及破裂作用。通过大量的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分析进行了成岩相的划分。其中储层物性以泥基-硅质-高岭石成岩相、泥基-环边绿泥石-伊利石成岩相最好,其次为泥基-硅质-方解石成岩相,硅质胶结成岩相、钙质胶结成岩相及强压实成岩相储层物性最差。本区须家河组储层主要分布于须二段、须四段。储层总体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孔隙度分布范围为0.61-6.88%,平均为2.46%,主要的分布区间为0-4%。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012-26.0086×10-3μm2,平均为0.2944×10-3μm2,主要分布区间为0.01-0.1×10-3μm2。储层主要类型为孔隙-裂缝型,储集空间类型按成因可分为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和洞、裂缝。次生孔隙可分为粒间溶孔、粒间微孔、粒内溶孔、粒内微孔、铸模孔及超大溶孔。本区储层储集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间微孔、粒内溶孔、裂缝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多为小~微孔,面孔率低。本论文系统总结了储层物性的两个重要控制因素,即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实质是对储层岩石类型和结构组分特征的影响,岩石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后期岩石的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成岩作用不仅影响储层储集空间的演化和孔喉结构特征,并最终决定了储层物性的好坏和现今储层的分布状况。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大量测试分析数据得出本区成岩阶段演化程度较高,总体处于中成岩B期-晚成岩C期,早成岩晚期和中成岩早期的溶蚀作用、中成岩晚期的破裂作用是储层储集性改善的重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引言  10-18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5
    1.2.1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1-12
    1.2.2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14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15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6
    1.3.1 研究内容  15-16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1.4 完成工作量  16-18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18-30
  2.1 研究区地层特征  18-19
    2.1.1 地层特征  18-19
    2.1.2 地层对比  19
  2.2 区域沉积特征  19-30
    2.2.1 大陆沉积体系组  20-25
    2.2.2 海陆过渡沉积体系组  25-28
    2.2.3 海洋沉积体系组  28-30
第三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30-34
  3.1 储层岩石类型  30-32
  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34
    3.2.1 岩屑石英砂岩  32
    3.2.2 长石岩屑砂岩  32-33
    3.2.3 碳酸盐岩屑砂岩  33
    3.2.4 硅岩屑砂岩  33
    3.2.5 砂砾岩  33-34
第四章 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  34-45
  4.1 储层成岩作用  34-40
    4.1.1 建设性成岩作用  34-37
    4.1.2 破坏性成岩作用  37-38
    4.1.3 其他成岩作用  38-40
  4.2 储层成岩相  40-45
    4.2.1 成岩相概念  40-41
    4.2.2 成岩相类型  41-42
    4.2.3 有利成岩相与不利成岩相划分依据  42
    4.2.4 成岩相组合类型与沉积微相关系  42-43
    4.2.5 成岩相组合类型与储层关系  43
    4.2.6 成岩相组合类型与储层级别关系  43-45
第五章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45-52
  5.1 孔隙类型  45-48
    5.1.1 剩余原生粒间孔  46
    5.1.2 次生孔隙  46-48
  5.2 孔隙演化特征  48-49
  5.3 储层物性特征  49-52
第六章 储层主要控制因素分析  52-55
  6.1 沉积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52-53
    6.1.1 粒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2
    6.1.2 碎屑组分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2-53
    6.1.3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53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53-55
    6.2.1 破坏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3-54
    6.2.2 建设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54-55
第七章 储层成岩演化模式  55-59
  7.1 储层成岩演化阶段划分  55-56
  7.2 储层成岩演化史分析  56-57
  7.3 储层成岩演化模式及成岩序次  57-59
第八章 储层综合评价  59-65
  8.1 储层分类评价原则  59
  8.2 储层厚度统计  59
  8.3 储层评价  59-65
    8.3.1 须二段储层  59-60
    8.3.2 须四段储层  60-65
结论  65-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70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0-71
图版  71-88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88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鄂南富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研究,P618.13
  3. 鲁西寒武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P618.13
  4. 白豹地区低孔低渗储层测井解释技术研究,P631.84
  5.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油气成藏研究,P618.13
  6. 下二门油田核三段沉积学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P618.13
  7. 基于TOD的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研究,U239.5
  8. 大众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控制研究,G206
  9. 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P618.13
  10.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11. 贵州紫云晚石炭世叶状藻礁灰岩的微相特征和成岩作用研究,P588.248
  12. 辽河盆地兴隆台油田浅层气成因及成藏机理研究,P618.13
  13. 渤中25-1油田保护油层钻井液技术研究,TE254
  14. 潞安矿区山西组3#煤层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P618.11
  15. 牛心坨油田西部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研究,P618.13
  16. 裕民地区沉积特征研究,P512.2
  17. 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8. 徐家围子断陷深层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有利储层预测,P618.13
  19. 吉林油田新立新北地区气藏评价研究,P618.13
  20. 鄯善油田储层特征,P618.13
  21. 双城油田扶一组、扶二组沉积特征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