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昆曲《牡丹亭》的审美文化透视

作 者: 程晶
导 师: 杨存昌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审美文化 舞台演出史 戏曲美学 当代传承
分类号: J8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1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昆曲舞台上四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剧目,《牡丹亭》既是昆曲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的最完美代表之一,又是整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纵观历史变迁,《牡丹亭》自诞生以来就随着昆曲的兴衰而几经沉浮,而近百年来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及审美方式的变革,更使得作为中国文化最典型表征的戏曲艺术,不可避免的要承受以西方世界为参照的现代文化的检视,面临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同时,近年来昆曲《牡丹亭》在国内外连续创造演出奇迹,更是在文化界、学术界搅起了一场讨论热潮,引起人们对戏曲艺术、传统文化现代生存和发展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然而,对于中国戏曲的兴衰,不应只着眼于一种情绪化的褒贬或感情上的哀叹,而是需要一种对其美学特质和文化合理性的理性审视与思考。对《牡丹亭》作为文学经典的考察较多,但将昆曲《牡丹亭》作为一个戏剧艺术经典从历史文化美学方面加以全面关照和总结却涉及较少,这与中国戏剧的研究历史和传统思维有关。本文的主要宗旨在于——以《牡丹亭》在新世纪所引起的文化热潮为契机,以时间的历史纵轴为主线,在展现艺术经典形成、发展、成熟、衰落、重生的动态发展过程基础上,着眼于对其艺术规律和艺术精神的发现和剖析。较之抽象的理论研究,这样一个艺术形态的命运际遇则带给我们另一种思想启迪。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昆曲《牡丹亭》的四百年的舞台演出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艺术形态的沿革和舞台命运的变迁,展现了昆曲《牡丹亭》由文本到舞台、由全本演出到折子戏盛行、由繁盛到衰落、由传统到现代的四百年沧桑历史。《牡丹亭》深刻的思想内蕴、巨大的舞台魅力和广泛传播效应使其成为昆曲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牡丹亭》四百年的风雨历程不仅是昆曲艺术形式发展演化的真实写照,其历史命运的强烈对比更折射出整个社会思想、审美观念的变化规律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轨迹。第二部分从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色入手,由戏剧史价值、剧本艺术成就、声乐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表演体系多方面的解析,总结出昆曲《牡丹亭》的艺术典范性和历史文化价值。首先,就其剧本特色来说,其鲜明的戏剧人文精神和时代标志性在戏剧发展史中的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剧本所蕴含的独特思想光芒和大胆的想象力,给舞台的表现以丰富的创造空间和戏剧张力,为舞台的艺术创造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其次,昆曲《牡丹亭》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征——诗化的精神传统和充满假定性的写意原则,延续了中国传统诗歌韵律性、抽象性、抒情性的特点,将对情感的渲染和对意境的追求作为艺术追求的首位,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戏曲写意风格的形成;其中那些富于想象又严整规范的形式系列,完美的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及文化哲学精神。它所体现的中国古典戏剧所拥有的民族化的美学原则和表现方式、高度的写意性和诗舞乐合一的艺术风貌使其在艺术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典范意义。第三部分透过建国以来昆曲《牡丹亭》的保护、传承以及现代改编和演出版本的对照研究,尤其是九十年代末和世纪之初《牡丹亭》演出历程的细致对比及对现代性颠覆和回归古典美的多元取向的分析阐释,总结其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代命运,探究其历史走向。笔者认为,在现代排演中制作者所站的思想高度和诠释角度决定了其演出活动的成败;此外,应重点强调其艺术精神和美学蕴涵的认知和传承,同时借鉴现代舞台手段、传播方式进行品牌包装,凸显其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文化效应。结语部分阐释以现代审美文化全面透析昆曲经典——《牡丹亭》四百年的风雨历程,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对一个经典剧目独特艺术价值和艺术规律的发现,而在于探究昆曲以及传统戏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微妙联系,进而窥探整个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情结,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寻找合理的依据和方式,以期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对接、民族审美精神的传承。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前言  11-12
昆曲牡丹亭》的前世今生——四百年舞台史概述  12-24
  (一) 昆腔的发展演变与晚明审美风尚  12-15
    1. 昆腔的产生与改良  13-14
    2. 昆曲在明中后期的迅速发展  14-15
    3. 文人的参与与新剧的创制  15
  (二) 《牡丹亭》的诞生和巨大的社会反响  15-19
  (三) 折子戏的精加工与表演技艺的成熟  19-21
  (四) 昆曲的式微与近代舞台上的《牡丹亭》演出  21-24
二 昆曲《牡丹亭》的艺术典范性及美学精神之探讨  24-44
  (一) 中国戏曲的整体美学特征——诗化的精神传统和充满假定性的写意原则  24-27
  (二) 昆曲《牡丹亭》的典范地位和艺术文化价值  27-40
    1. 昆曲《牡丹亭》的戏剧史价值  28-29
    2. 昆曲《牡丹亭》的剧本思想艺术成就  29-33
    3. 昆曲《牡丹亭》声乐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33-37
    4. 诗乐舞合一的完美表演体系的集中展现  37-40
  (三) 《牡丹亭》的舞台呈现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40-44
三 古典美学与现代精神的冲突与调和——昆曲《牡丹亭》的当代传承与突破  44-56
  (一) 由传统到现代——昆曲《牡丹亭》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44-47
    1. 五六十年代的传承与保护  44-45
    2.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初步实验和新探索  45-47
  (二) 世纪之交——现代颠覆与回归古典的多元取向  47-56
    1. “歌剧《牡丹亭》”与“传奇《牡丹亭》”的海外搬演  48-51
    2. 古典美的现代回归——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排演  51-56
结语  56-61
注释  61-68
参考文献  68-71
致谢  71-7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2

相似论文

  1. 树根雕中传统人物造型艺术研究,J314.2
  2.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I313.074
  3.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戏曲舞台艺术形象之比较研究,J805
  4. 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及符号圈研究,J528.3
  5. 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对传统昆曲的革新与发展,J825
  6. 昆曲“游园惊梦”在同名小说中的多重象征含义,I207.42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研究,J523.5
  8. 审美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情景喜剧,J905
  9. 混搭文化风潮的审美解析,TS976.4
  10. 电视穿越剧审美文化的叙事学解读,J905
  11.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H315.9
  12. 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H059
  13. 明代昆曲文本与刊刻研究,I207.3
  14. 主体与审美形态的交互关系研究,I01
  15. 现代陶瓷家具设计初探,TS664.01
  16. 留一曲情深不绝绕梁音,J215
  17. 当代审美文化视阈下中国影视艺术的“外位性”思考,J905
  18. 视角和声音转变对文本情感建构的影响,I046
  19.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长生殿》英译本,I046
  20. 北宋牡丹审美文化研究,I206.2
  21. 韩少功小说创作与巫楚文化释论,I207.42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