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 者: 侯振扬
导 师: 徐耀增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颈椎 生物力学 DCI 非融合 颈前路减压融合 手术疗效 运动范围
分类号: R68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对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与相关评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7具新鲜国人颈椎标本,分为5组测试:正常组;椎间盘摘除组;DCI固定组;单纯Cage融合器固定组;PCB固定组。以C56椎间隙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力学对照研究。结果:(1)颈椎椎间盘摘除后其应变及位移明显加大,其强度及刚度等生物力学指标显著减小,颈椎稳定性丧失。(2)DCI固定组同椎间盘摘除组比较其强度增加近29%,刚度增加约15%,应变减小28%,位移减小13%;且各项生物力学指标与正常组A组接近(P>0.05),能较好地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环境。(3)Cage融合器固定后各项生物力学指标与正常组A组接近程度次于DCI固定组。(4)PCB融合器固定后其强度与刚度显著增大,使颈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坚强内固定,而其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平均应力强度增大。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DCI具有弹性动态稳定的特点,具有理想的轴向顺应性以及震荡吸收功能,可以有效保护和维持颈椎的生物力学特点,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目的:对颈前路减压+DCI非融合术与ACDF术后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手术节段的上下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DCI在颈前路减压非融合术后的短期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方法:2009年09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施行颈前路减压+DCI置入非融合手术12例,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ACDF)15例。DCI非融合组中有10例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7~59岁,平均年龄46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2例;10例患者行单节段手术(C5-6 9例,C6-7 1例),2例患者行双节段手术(C34/C45 1例,C56/C67 1例)。ACDF手术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PCB内固定,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为40~62岁,平均年龄48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所有患者均行单节段手术(C45 3例,C56 10例,C67 2例)。术前和术后1.5月、3月、6月、12月时分别采用JOA评分及Odom评级评价其临床疗效;同时摄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位的运动范围(ROM),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按JOA评分及Odom评级术后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较好的短期临床疗效,且两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的运动范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DCI非融合组的手术节段过伸过屈位的运动范围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术后DCI非融合组手术节段的上下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位的运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CDF组手术节段的上下邻近节段的过伸过屈位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DCI置入非融合手术能保留手术节段的运动范围,预防邻近节段过度运动,从而减少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延缓其退变。而ACDF组因其丧失了手术节段的运动范围,从而造成邻近节段运动范围代偿性增加,应力不当集中,加速其退变。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部分 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生物力学研究  10-45
  前言  10
  材料与方法  10-16
  结果  16-36
  讨论  36-41
  结论  41
  参考文献  41-45
第二部分 颈椎动态稳定器DCI 的临床应用  45-62
  前言  45
  临床资料与方法  45-48
  结果  48-53
  讨论  53-58
  结论  58
  参考文献  58-62
附图  62-64
典型病例  64-71
综述  71-82
  参考文献  78-82
附录  82-84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84-85
致谢  85-86

相似论文

  1. 股骨头保护体研制,R318.6
  2. 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颈椎间盘TNF-α、IL-1β的表达,R681.55
  3. 踝关节及周围韧带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R687.3
  4. 可生物降解腰椎横突间融合器降解过程中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的初步研究,R687.3
  5. 36例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疗效分析,R687.3
  6. 四种气管插管方式在颈髓损伤患者全麻中的应用比较,R614
  7. 垂体PRL腺瘤激素水平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R736.4
  8. 电针结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浊中阻证)的疗效观察,R274.9
  9. 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研究,R687.3
  10. 可灌注DHS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实验研究,R687.3
  11.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TM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临床应用,R687.3
  12. 椎弓根延长固定装置的研制和初步生物力学研究,R687.3
  13. 丝蛋白涂层聚丙烯网片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的研究,R318.01
  14. 颈椎后路单开门加钛网植入侧块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R687.3
  15. 非连续椎体次全切除术与单开门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对比分析,R687.3
  16. 下颈椎骨折脱位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R687.3
  17. 基于计算机颈椎辅助分析系统进行颈椎骨龄量化分期的初步探索,R783.5
  18. 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拳击运动员前直拳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G886.1
  19. 竞走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及其损伤隐患,G821
  20. 超声弹性成像中的位移和应变估计,TP391.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 矫形外科手术学 > 骨骼手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