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梅村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继承与发展

作 者: 陈卓
导 师: 汤华泉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古代文学
关键词: 梅村体 七言叙事歌行 四杰体 少陵体 长庆体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1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吴伟业以“梅村体”闻名于世,“梅村体”确切地讲是指吴梅村极富个性的长篇叙事性的七言歌行。“梅村体”诗歌促进了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叙事诗一直不发达,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与抒情诗相提并论,而“梅村体”诗歌的出现无疑是叙事诗发展长链上十分光辉夺目的一环。而且,“梅村体”诗歌记录了明清易代之际的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发挥了以诗存史的作用;在诗体上,也使七言歌行更加富于表现力。“梅村体”并非完全是吴梅村的个人独创,它是有师承渊源的。“梅村体”全面继承了历史上七言歌行的优秀传统,尤其是以唐诗为宗,其中向初唐“四杰体”、杜甫“少陵体”和元、白“长庆体”学习借鉴得最多。他学习前人但却不是简单模仿前人,而是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自创新诗体——明清之际杰出的“梅村体”。“梅村体”开启了七言歌行的新格局,使这种诗体更加成熟、艺术上更加完美,具体表现为:内容更充实厚重,形式更工整佚丽,结构更复杂纷繁。本文试用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梅村体”做出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希望能发掘出“梅村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继承与发展。正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一)“梅村体”对初唐“四杰体”的继承与发展七言歌行自汉乐府诗发端,到初唐才臻于成熟。初唐四杰,尤其是卢照邻和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梅村体”对初唐“四杰体”的继承主要是在体式方面:包括句式、韵式、声律、修辞方面都深受“四杰体”的影响和启发。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句式上,对偶更精严;在声律上,杂以更多的律句,律化程度更高;在韵式上,娴熟的转韵技巧;在修辞上,用典更多、更精切。(二)“梅村体”对杜甫“少陵体”的继承与发展吴梅村对杜甫“少陵体”诗歌的学习主要是继承发展了其史诗性的内容和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吴梅村是杜甫“诗史”观念的自觉继承者,他的那些咏叹明清之际史事的诗篇,向被论者誉为“诗史”。吴梅村“诗史”观念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继承了古代诗史同源异流的观点;二是明清易代之际的动荡时局,使他对历史更加关注、敏感;三是受清初文坛“征史尚实”时代风气的熏染。“梅村体”诗歌做到了“事俱按实”,处处遵循史家的“实录”原则,以诗传事,以诗存史,并且再次重申和高扬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另外,在叙事策略上:“少陵体”诗歌重在记史,属于纪事诗;“梅村体”诗歌重在写人,以人系事,属于咏事诗。(三)“梅村体”对元白“长庆体”的继承与发展吴梅村学习继承了元白“长庆体”诗歌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法。在叙事结构上,“梅村体”打破了“长庆体”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的线形结构,代之以跳跃性的倒叙式结构,采用顺叙、倒叙、插叙、分写、合写、映衬、呼应等各种手法,腾挪变化,错综穿插,创造出了种种全新的叙事结构;在叙事手法上,“长庆体”诗歌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属于典型的叙事诗,而“梅村体”诗歌还兼有对事件的咏叹和评述,将叙事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而且,“梅村体”诗歌比“长庆体”诗歌用情更深,表现出一种浓郁而又不“失真”的抒情性特征,这又与元、白那浓郁而浪漫的抒情性特征迥然不同。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梅村体”诗歌继承发展了“长庆体”诗歌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的手法,表现出对人性心理纤敏而富有深度的揭示。总之,吴梅村的七言叙事歌行,成就突出,影响深远。“梅村体”使七言歌行,在继唐代鼎盛之后又获得了一次大的丰富与拓展,不仅是明末清初诗坛上独成一格的新诗体,而且是我国古代七言歌行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2
第一章 “梅村体”对初唐“四杰体”的继承与发展  12-20
  第一节 对偶更精严  13-14
  第二节 杂以更多的律句,律化程度更高  14-15
  第三节 娴熟的转韵技巧  15-16
  第四节 用典更多、更精切  16-20
第二章 “梅村体”对杜甫“少陵体”的继承与发展  20-34
  第一节 史诗性的内容  20-25
  第二节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25-28
  第三节 “以人系事”的叙事策略  28-34
第三章 “梅村体”对元白“长庆体”的继承与发展  34-47
  第一节 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  35-39
  第二节 浓郁而不“失真”的抒情  39-43
  第三节 纤敏而富有深度的人性心理揭示  43-47
结论  47-49
主要参考文献  49-51
致谢  51-5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2

相似论文

  1. 吴伟业戏剧研究,I207.3
  2. 陈维崧诗歌艺术论,I207.22
  3. 论吴伟业的“诗史”观,I207.22
  4. 论梅村体,I207.22
  5.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6.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综论,I207.22
  7.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8. 梅尧臣说理诗研究,I207.22
  9. 试论李攀龙的《唐诗删》,I207.22
  10. 初唐四杰的赋作研究,I207.22
  11. 东汉文人五言诗主题嬗变,I207.22
  12. 杜牧僧寺诗研究,I207.22
  13. 从支遁诗到王梵志诗:僧诗雅俗之变研究,I207.22
  14. 文天祥《集杜诗》研究,I207.22
  15. 张嵲及其诗歌研究,I207.22
  16. 邹浩诗校注,I207.22
  17. 地域视角下的明代诗话文献考论,I207.22
  18. 李怀民诗歌研究,I207.22
  19.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研究,I207.22
  20. 茶与唐代诗之探究,I207.22
  21. 清代布衣诗人李果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