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植物多酚抑藻效能与其作用下藻细胞生理特征的研究

作 者: 阮铃铃
导 师: 梁文艳
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植物多酚 抑藻 剂量效应关系 胞内有机物 细胞生理特征
分类号: Q9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天然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多酚抑藻剂,控制水华水体中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19种植物多酚被聚类成几类不同抑藻性物质,对高效抑藻类进行抑藻效能的深入研究,包括剂量-效应关系、抑制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细胞初始密度和组合投加方式),观察抑藻过程中植物多酚浓度和胞内有机物的变化,从藻细胞形貌结构、胞内蛋白酶活性、非酶物质浓度、细胞活性等方面对藻细胞生理特征进行研究,并研究了植物多酚对实际含藻水样的抑藻性及对水质的影响。本研究植物多酚被分为4类。高效抑藻类:对羟基苯甲酸、鞣花酸、对苯二酚、鞣酸、儿茶酚和龙胆酸;较强抑藻类:原儿茶酸、没食子酸、芦丁和阿魏酸;弱抑藻类:芥子酸和香草酸;无作用或促进作用类:间苯三酚、间苯二酚、水杨酸、丁香酸和羟基氢醌。研究比较高效抑藻类植物多酚ECso值,对苯二酚<儿茶酚<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鞣花酸<咖啡酸<鞣酸。4-6×109个/L藻液中投加EC40-EC60的植物多酚,藻生物量5-7天内出现缓慢增长或停滞生长或先减小后增长的抑制过程。相同浓度植物多酚在抑藻过程中浓度降低幅度较植物多酚溶液更大,避免水体二次污染。植物多酚组合投加方式和细胞初始密度对抑藻效果影响均较大。儿茶酚能增强混合物抑藻性,龙胆酸则降低抑藻性,等毒性单位配比组合的对苯二酚-儿茶酚-对羟基苯甲酸混合物,具有最强的协同增效抑藻作用。4-6×109个/L藻液中投加EC90的植物多酚,胞内总MCLR浓度24h内迅速增加至对照样两倍之多,大量MCLR被释放到溶液中,7天后逐渐降低至小于2μg/L。胞内大量溶解性代谢产物蛋白类物质、芳香烃蛋白类物质和少量紫外区腐殖酸类物质,同时被释放到溶液中,并逐渐被降解。儿茶酚作用下,细胞膜脂质过氧化、通透性变差,细胞个体皱瘪凹陷,细胞膜出现破洞。投加小于0.800mg/L儿茶酚,胁迫因子强度低于藻细胞耐受限度,反应2天内胞内抗氧化性酶SOD、CA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增强,非酶物质还原型GSH和AsA浓度增加,抵抗外界威胁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继续增加儿茶酚浓度,胁迫强度超过细胞耐受限度,细胞膜破损严重,大量胞内物质被释放,细胞破损死亡。儿茶酚处理实际含藻水体,一次性投加mg/L级浓度,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对水中TN、TP、COD和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影响不大。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引言  8-10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20
  2.1 水体水华概述  10
  2.2 水华的控制与防治方法  10-14
    2.2.1 营养物质的控制  10-11
    2.2.2 物理法  11
    2.2.3 化学法  11-13
    2.2.4 生物法  13-14
  2.3 植物多酚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8
    2.3.1 植物多酚及其分类  14-15
    2.3.2 植物多酚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5-16
    2.3.3 植物多酚抑藻方面的研究  16-18
  2.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8-20
3 植物多酚剂量-效应关系的研究  20-34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0-25
    3.1.1 藻种的选择与培养  20-21
    3.1.2 实验药剂与仪器  21
    3.1.3 实验分析测定方法  21-22
    3.1.4 实验内容  22-25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33
    3.2.1 植物多酚的聚类结果与分析  25-28
    3.2.2 高效抑藻植物多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  28-29
    3.2.3 高效抑藻植物多酚的抑藻动力学结果及分析  29-30
    3.2.4 抑藻过程中植物多酚浓度的变化  30-33
  3.3 小结  33-34
4 植物多酚抑藻影响因素及胞内物质变化的研究  34-53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4-39
    4.1.1 实验药剂与仪器  34-35
    4.1.2 分析测试方法  35
    4.1.3 实验操作  35-39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9-52
    4.2.1 藻细胞初始密度的影响  39-40
    4.2.2 投加方式的影响  40-47
    4.2.3 抑藻过程中MCLR产生和释放  47-50
    4.2.4 抑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的释放  50-52
  4.3 小结  52-53
5 植物多酚作用下藻生理特征的研究  53-65
  5.1 实验材料和方法  53-56
    5.1.1 实验药剂与仪器  53-54
    5.1.2 分析测定方法  54-56
    5.1.3 实验操作  56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64
    5.2.1 藻细胞形貌结构的变化  56-58
    5.2.2 藻细胞内酶蛋白活性的变化  58-60
    5.2.3 藻细胞非酶物质浓度的影响  60-62
    5.2.4 藻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浓度(SP)的影响  62
    5.2.5 藻细胞脱氢酶(TTC)活性的影响  62-64
  5.4 小结  64-65
6 植物多酚处理实际含藻水样的研究  65-74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65-66
    6.1.1 实际水样的采集  65
    6.1.2 实验药剂与仪器  65
    6.1.3 分析测定方法  65-66
    6.1.4 实验方法  66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72
    6.2.1 实际水样生物相镜检结果与分析  66-68
    6.2.2 儿茶酚抑藻的结果与分析  68-69
    6.2.3 儿茶酚抑藻过程中对水质的影响  69-72
  6.3 小结  72-74
7 结论与建议  74-76
  7.1 结论  74-75
  7.2 建议  75-76
参考文献  76-83
个人简介  83-84
导师简介  84-85
致谢  85

相似论文

  1. 稻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X172
  2. 植物多酚与粘胶纤维素共混成纤及其性能的研究,TQ340.1
  3. 超声波除藻抑藻及藻渣最终处理系统研究,X52
  4. 雾化吸入激素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期对照试验研究,R562.25
  5. 多环芳烃荧蒽对植物和土壤生物毒害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土壤环境基准初探,X53
  6. 植物多酚类化合物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R285
  7. 七氟醚诱导无肌松插管时芬太尼抑制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量,R614
  8. 初级传入神经元TRPM8在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R741
  9. 七氟烷和丙泊酚对顺式阿曲库铵药效学影响的对照研究,R614
  10. 木本植物抑藻化感物质的分离、抑藻机理及应用效果研究,S482.59
  11. 溶藻放线菌的筛选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调控作用研究,X52
  12. 观察不同剂量国产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组胺释放作用及量效关系,R614
  13. 油茶蒲提取物抗氧化及抗癌活性研究,R285.5
  14. 秸秆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X55
  15. 黑藻对水华的抑制及其机制的研究,X52
  16. 高强度聚焦超声选择性定量凝固损伤离体心肌组织的实验研究,R445.1
  17. 法桐落叶中植物多酚的测定与提取研究,Q946
  18. HPRT基因位点突变及彗星试验对宫颈癌放疗的损伤评估及剂量-效应关系研究,R737.33
  19. 盐京九号水稻(Oryza sativa L. Yanjing 9)抑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X173
  20. 基于水处理的壳聚糖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功能性研究,TQ324.8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