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成因及解决对策研究

作 者: 王真新
导 师: 石俊田
学 校: 东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城镇低收入群体 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保障 发展权
分类号: F124.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8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十一五”规划建设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国现阶段的低收入群体是由多个复杂群体构成的,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必须根据各个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由于笔者能力所限,本文仅以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为研究对象。从90年代中期起,城市贫困逐步成为一个对城市居民构成潜在影响的社会问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和生活状况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如何解决他们的困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入手,并在此基础上从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及城镇低收入者个体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形成的主客观、宏观微观原因。针对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原因,笔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我国城镇低收入问题的对策:调整优化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阶层群众共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争取充分就业;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权,发展其增加收入与福祉的能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1章 绪论  9-14
  1.1 选题意义  9
  1.2 国内研究现状  9-12
  1.3 研究方法  12
  1.4 创新点  12-14
第2章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及影响  14-26
  2.1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概述  14-19
    2.1.1 概念界定  14
    2.1.2 划分标准  14-18
    2.1.3 构成  18-19
  2.2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分析  19-23
    2.2.1 收入状况  19
    2.2.2 金融资产占有状况  19-20
    2.2.3 支出状况  20-21
    2.2.4 行业分布状况  21-23
    2.2.5 受教育程度状况  23
    2.2.6 心理感受状况  23
  2.3 我国城镇低收入问题的消极影响  23-26
    2.3.1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3-24
    2.3.2 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24-26
第3章 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原因  26-35
  3.1 分配制度方面  26-30
    3.1.1 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不当  26-27
    3.1.2 分配秩序混乱  27-28
    3.1.3 初次分配中劳动要素报酬偏低  28-29
    3.1.4 再分配中低收入群体得到的转移支付偏少  29-30
  3.2 市场经济体制方面  30-32
    3.2.1 市场经济体制利弊并存  30
    3.2.2 市场机制作用导致优胜劣汰  30-31
    3.2.3 市场力量的作用可能产生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  31
    3.2.4 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具有滞后性  31-32
  3.3 企业发展状况方面  32-33
    3.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32
    3.3.2 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32
    3.3.3 经营管理状况的影响  32-33
  3.4 低收入者个人情况方面  33-35
    3.4.1 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33
    3.4.2 家庭因素的影响  33-34
    3.4.3 思想观念的影响  34-35
第4章 我国城镇低收入问题的解决对策  35-50
  4.1 完善分配调节制度  35-39
    4.1.1 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35-36
    4.1.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36
    4.1.3 初次分配中确保劳动要素收益  36-38
    4.1.4 完善税收调节体系  38-39
  4.2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39-43
    4.2.1 社会保险制度  39-41
    4.2.2 社会救助制度  41-42
    4.2.3 加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42-43
  4.3 大力发展经济,拓展劳动就业渠道  43-46
    4.3.1 促进经济增长  43
    4.3.2 增加就业岗位  43-45
    4.3.3 加强就业服务  45-46
  4.4 保障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发展权  46-50
    4.4.1 发展权是不可剥夺的人权  46-47
    4.4.2 公平教育资源  47-48
    4.4.3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48-50
第5章 结论  50-52
参考文献  52-53
致谢  53-54
作者简介  54-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55

相似论文

  1.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2. 中越北部湾划界后广东省渔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F323.89
  3.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4.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5. 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模式研究,D632.1
  6.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632.1
  7. 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8.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东南沿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422.6
  9.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10. 浙江省瑞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F327
  11.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12.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D75
  13. 社会保障对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机制探析,F124.7;F224
  14. 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F323.89
  15. 当前我国农民工消费行为研究,D412.6
  16.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均等化研究,F842.6
  17. 我国知识型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研究,D669.6
  18. 发展型社会保障制度:建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选择,D922.182.3
  19. 现代中国军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E26
  20. 探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F323.89
  21. 两德统一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融合研究,D751.6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国民收入、国民财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