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运动学分析

作 者: 陈利霞
导 师: 李建英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 铅球运动员 滑步技术 过渡技术 最后用力技术 运动学分析
分类号: G8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52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田赛项目中,推铅球运动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并沿多轴旋转的投掷项目。同时它也是奥运会、洲运会、世锦赛和全运会等重大综合性运动会比赛中必不可缺少的竞技项目之一。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几次主要的技术变革,由原地投掷到侧向滑步投掷最后发展到旋转投掷技术,综观这些技术变革,都是以增加器械的工作距离,提高器械的最后出手速度为目的。因为根据器械飞行的远度公式S=V~2sin2α/g,可知器械的飞行初速度是影响推铅球成绩的最主要因素。而铅球的出手速度来源于运动员滑步阶段获得的速度,经过过渡阶段的转化成为最后用力的初速度。从整个推铅球过程来看,铅球的运行速度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由此可见,推铅球技术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又相辅相成,一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技术动作的质量。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其他环节和整个技术动作。彼此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因此,对推铅球技术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技术阶段的片面部分,应该从整体把握,对整个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铅球前六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别在投掷圈后侧和右前侧各放一架日产SONY—120X摄像机,完整地拍摄比赛全过程,而后对录像资料运用“爱捷”运动录像分析反馈系统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对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我国运动员个人的技术特点,找出我国运动员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使技术达到最佳化。研究结果:1在滑步阶段,6名运动员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均出现在右脚蹬离地面之前,即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部分运动员在右脚蹬离地面瞬间由于蹬地角偏大致使身体重心垂直速度较大,水平速度相对较小,导致重心腾起角增大,腾起高度增加,相应滑步时间加长,降低了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滑步技术不够理想。2在过渡阶段,部分运动员对上体控制不够理想,上体抬起过早,减少了铅球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加速距离变短,且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不积极,右腿蹬伸发力时机掌握不好,致使铅球速度在过渡阶段损失较大,影响了铅球出手初速度,从而影响最后成绩。3在最后用力阶段,部分运动员由于在最后用力前上体控制不好,超越器械不够理想,影响了铅球上升高度,从而影响了铅球出手时的工作距离,且部分运动员由于左侧制动效果不好,影响了他们左侧支撑用力,破坏了整个技术,最终影响铅球的最后成绩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1 前言  12-19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2-15
  1.2 研究综述  15-19
    1.2.1 中外男子铅球运动的基本现状  15
      1.2.1.1 世界男子铅球技术现状  15
      1.2.1.2 中国男子铅球技术水平  15
      1.2.1.3 中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落后原因的分析与研究  15
    1.2.2 对推铅球技术现状的研究  15-19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9-22
  2.1 研究对象  19
  2.2 研究方法  19-22
    2.2.1 文献资料法  19
    2.2.2 数理统计法  19
    2.2.3 比较分析法  19
    2.2.4 影片拍摄法  19-20
    2.2.5 三维运动学分析  20
    2.2.6 研究范围  20-22
3 结果与讨论  22-42
  3.1 滑步阶段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22-28
    3.1.1 滑步阶段身体有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  22-25
    3.1.2 通过铅球速度与身体重心速度的关系对运动员滑步技术的评定  25-26
    3.1.3 滑步阶段身体有关环节角度的变化特征  26-27
    3.1.4 滑步时间长短对滑步效果的影响  27-28
  3.2 过渡阶段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28-35
    3.2.1 过渡阶段一些速度指标对成绩的影响  28-32
    3.2.2 一些角度对过渡技术的影响  32-33
    3.2.3 过渡阶段一些位移指标对成绩的影响  33-34
    3.2.4 用预行速度利用率对过渡技术的评价  34-35
    3.2.5 过渡时间对成绩的影响  35
  3.3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分析  35-42
    3.3.1 最后用力第一阶段运动学分析  36-39
    3.3.2 最后用力第二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39-42
4 结论与建议  42-43
  4.1 结论  42
  4.2 建议  42-43
参考文献  43-48
致谢  48-49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49-50

相似论文

  1. 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分段距离技术特征运动学分析,G821
  2. 教学用六足机器甲虫步态研究,TP242
  3. 上肢康复机器人设计与运动规划,TP242
  4. 多自由度微创手术取样机器人研究,TP242
  5. 圆锥破碎机挤压破碎力建模及性能仿真分析研究,TD451
  6. IPv4-IPv6过渡技术下基于CIDF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TP393.08
  7. 六自由度机器人的运动优化和轨迹规划算法研究,TP242
  8. 基于IPv6的网络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N948.64
  9. 精梳机自动换卷、接头机构的设计及运动学仿真,TS103.225
  10. 新型三转动并联机构虚拟样机设计及综合性能分析,TP391.9
  11. 移动式液压泵站的理论分析及实验研究,TH137.51
  12. 正常人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三维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分析,R741
  13. 辽宁省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技术运动学分析,G824.1
  14. 核磁共振环境下微创手术机器人设计与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TP242
  15. 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研究,TP393.04
  16. 路基边坡压实机压实装置的研究,U415.521
  17. 飞机起落架收放动态性能研究及试验验证,V226
  18. 张缩带传动并联机构构型及运动学分析,TH112
  19. 甘肃省青少年女子竞走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G821
  20. 一级男子游泳运动员蹲踞式出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G861.1
  21. 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优秀女运动员正脚前刃540°动作的运动学研究,G863.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体育 > 田径运动 > 投掷 > 铅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