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新世以来辽东半岛南部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

作 者: 戴晓兰
导 师: 尹怀宁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辽东半岛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人地关系
分类号: P5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70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依据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泥炭层中孢粉分析结果,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孢粉资料及其对照的资料,初步建立了辽东半岛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序列:7000-5000 aB.P.,气候由暖湿转变为凉干,含有喜暖的阔叶树花粉。5000-4000 aB.P.阔叶树种显著降低,针叶树种的含量有所增加,气候由暖湿转向冷干,是辽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降温时期。4000-3000 aB.P.气候由冷干逐步向暖湿过渡,温度又发生了大幅度的回升。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是我国北方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与史前文化发展阶段相关性,是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环境演化与新石器—青铜文化的联系研究表明,新石器—青铜文化对环境变化有积极的响应,环境变化的不同阶段与人类发展可以相互对比,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取决于环境恶化的程度和速度以及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当环境快速的变化且强度超出人类抵御能力的时候,原有的文化就会快速衰落或消亡;环境变化较弱或速度缓慢时,人类有时间和能力去抵抗和适应这种变化,反而促进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根据辽东半岛孢粉分析及14C测年结果资料的分析显示,7000-5000 aB.P.,此时为大暖期的高温期,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兴盛;5000-4000 aB.P.,辽东半岛气候由暖湿转化为冷干,后洼文化逐渐衰落;4000-3000 aB.P.,气候变暖,本区的青铜文化发达;其中5000-4000aB.P.间的以冷干为特征的环境恶化是造成后洼文化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同时由于辽东半岛南部地区位于临海地区,气候变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也给本区的人类活动带来较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环境因素在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类文化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其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7
第一章 引言  7-9
第二章 环境演变研究的概况  9-15
  2.1 环境演变研究的历史  9-10
  2.2 研究现状的揭示  10-13
    2.2.1 从冰芯研究中得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信息  11-12
    2.2.2 从孢粉资料的使用中得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信息  12
    2.2.3 从其他方法中得出的全新世气候变化信息  12-13
  2.3 环境演变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5
    2.3.1 文化地层与自然地层的断代方法  13
    2.3.2 泥炭、贝壳堤、粒度分析  13-14
    2.3.3 孢粉、有孔虫等古生物分析  14
    2.3.4 植物硅酸体指标  14-15
第三章 辽东半岛自然环境概况  15-17
  3.1 地质地貌  15
  3.2 气候  15-16
  3.3 水文  16
  3.4 土壤  16-17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17-27
  4.1 剖面特征  18
  4.2 孢粉分析方法  18-19
    4.2.1 孢粉分析原理  18-19
    4.2.2 孢粉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9
  4.3 孢粉分析结果  19-23
  4.4 相近剖面的比较  23-27
    4.4.1 地层剖面的比较  23-24
    4.4.2 孢粉带比较  24-27
第五章 孢粉结果揭示的辽东半岛环境变化特征  27-30
  5.1 早全新世初期辽东半岛南部的气候特征  27
  5.2 研究区孢粉图示揭示的气候特征  27-30
第六章 辽东半岛文化概况  30-35
  6.1 小珠山下层文化(7000—6000 AB.P.)  30
  6.2 后洼下层文化(7000-6000 AB.P.)  30-31
  6.3 小珠山中层文化(6000—4500 AB.P.)  31
  6.4 后洼上层文化(6000-4500 AB.P.)  31-32
  6.5 小珠山上层文化(4500—4000 AB.P)  32
  6.6 青铜时代文化(4000—3000 AB.P.)  32-35
第七章 辽东半岛的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  35-46
  7.1 全新世大暖期与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兴盛  36-38
  7.2 5000-4000 AB.P.降温事件对辽东半岛南部地区文化的影响  38-42
    7.2.1 气候波动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38-40
    7.2.2 气候波动对地区间文化交流的影响  40-42
  7.3 4000-3000 AB.P.的温暖适宜期和青铜文化的兴起  42-43
  7.4 海平面变化与古人聚落迁移  43-46
第八章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1
致谢  51-52

相似论文

  1.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2. 人地关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状况和改进策略研究,G633.55
  3. 三峡地区动物群与古环境研究,Q915
  4. 胶州湾岸线变化对动力环境的影响,X55
  5. 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F426.61
  6. 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P532
  7. 塔克尔莫乎尔沙漠晚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P532
  8. 末次冰期以来艾比湖周边灌草丛沙堆的古气候记录,P532
  9. 20世纪60年-21世纪初北仑河口地形地貌演变与成因分析,P931
  10. 关中东部全新世黄土序列记录的气候变化,P532
  11. 辽东半岛南端史前农业工具的演变,K875.1
  12. 辽东半岛早期渔业研究,K872
  13. 辽东半岛地区健身气功俱乐部管理模式的研究,G80-05
  14. 黔西南旱全新世高分辨率石笋记录,P532
  15. 浙江省全新世早期环境变化与文化响应,P534.6
  16. 宁夏长城塬全新世黄土—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壤环境演变研究,P532
  17. 关中西部地区全新世的气候环境演变,P532
  18. 尕海湖全新世沉积记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P532
  19. 辽东半岛南端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2008),K872
  20. 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揭示的古环境意义,P532
  21. 毛乌素沙漠南缘全新世光释光年代学及古气候环境记录,P53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 古气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