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关睢》的双重解读

作 者: 史培争
导 师: 陈向春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关雎》 文学解读 经学解读 文学性 文化性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3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古典诗学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一是从诗歌的功用价值出发,从儒家伦理出发形成一个功用诗学的传统;一是从诗歌本身出发,从审美情感出发构建了审美诗学的传统。而“诗三百”首篇《关雎》的双重解读历程正是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的缩影。《关雎》自其产生以来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有人注重其文学情韵的涵泳。但是缺乏对其双重解读的把握与勾勒。事实上,从文学解读与经学解读两个视角出发去审视《关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其承载的各种信息。《关雎》的经学解读历史使我们领略到其所包蕴的丰富文化信息,使我们体味到其超越文本的文化功用价值;而《关雎》的文学解读历史则使我们感受到其文学情韵的流和缠绵,使我们看到其文学性逐渐走向合法与合理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体悟其内蕴的丰美与典雅。本文以大量相关文献的细致阅读为基础,以中国古典诗论和文学思想史为主要依托,以历时的角度勾勒《关雎》的双重解读历史。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检讨《关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第二部分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关雎》文学解读不断彰显的历程,从“微弱呼声”、“由圣至凡”到文学解读的全面展开,《关雎》的文学解读历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第三部分亦从历时角度勾勒《关雎》经学解读的逐渐消解过程,揭示出其经学解读渐趋式微的背后所具有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对《关雎》双重解读历史的勾勒与揭示,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不尽的文学情韵得以彰显。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引言  7-10
一、《关雎》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10-14
二、《关雎》文学解读的不断彰显  14-23
  (一) 《关雎》文学解读的微弱呼声  15-16
  (二) 《关雎》解读的由“圣”至“凡”  16-18
  (三) “淫诗”之说与《关雎》之定位  18-19
  (四) 《牡丹亭》与《关雎》文学解读的全面展开  19-23
三、《关雎》经学解读的渐趋衰微  23-33
  (一) 发轫肇始——早期儒家以“礼”解读《关雎》  24-25
  (二) 经学高峰——《关雎》的汉儒经学解读  25-27
  (三) 暗自削弱——《关雎》的宋儒经学解读  27-29
  (四) 渐于式微——明代以后《关雎》的经学解读  29-33
结语  33-34
参考文献  34-37
后记  37

相似论文

  1. 《庄子》成疏的文学性阐释,I206.2
  2. 《三国志》裴注文学性研究,K236
  3. 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I206.6
  4. 唐代祭文研究,I207.6
  5. 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I512
  6. “解释学循环”视角下文学解读的有效性及过度诠释,I0
  7. 《关雎》、《东方之日》、《九罭》的巫术咒语因素解读,I207.22
  8.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考释,I207.3
  9.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10. 《刘子》研究,I206.2
  11.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问题研究,G633.51
  12. 论威尔逊的“文学的历史解释”批评,I712
  13. 论科技翻译的文学性—接受理论视角,H315.9
  14. 《诗经·大雅》周部族史诗研究,I207.22
  15. 陆士谔小说与近代上海元素,I207.42
  16. 王逸《楚辞章句》与东汉的楚辞研究,I206.2
  17. 《包法利夫人》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H315.9
  18. 论第六代导演对诗意的追求,J905
  19. 仁者爱人:孔门师徒关系论析,I206.2
  20. 《墨子》文学性探微,I206.2
  21. 我国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初探,G633.4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