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

作 者: 邓丽
导 师: 顾红男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地下商业空间 可识别性 外部入口环境 内部空间环境 空间意象要素 环境形态要素
分类号: TU9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56次
引 用: 1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未来的城市,将如同纵向打开的书不断向下翻阅,城市的地下空间诱惑着人们前去游冶。地下商业空间是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与人的身心体验关系最密切、人在其中逗留时间可达最长的地下公共活动场所。本文针对地下商业空间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方向的迷失,重点研究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问题。文章首先界定了地下商业空间的基本概念,在对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之上,借助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环境视觉原理等理论,分析地下商业空间环境认知的特点和可识别性的需求。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的影响要素,具体来说,笔者尝试对可识别性设计要点进行分类,提出并按照两种方式划分了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的要点:一是按内外关系,划分为外部入口环境和内部空间环境;二是按构成要素,划分为空间意象要素和环境形态要素。对前一种分类,主要采取设计原则和策略方面的探讨,提出从入口形态以及内部空间自身的组织形式出发,加强整体秩序性,加强与其它城市可识别点,如地面广场、绿地以及地标式建筑的对应关系,并运用人的注意规律和识记特点组织内部空间环境。对后一种分类,深入研究其组成,依据相关理论探讨它们的设计方法:首先借鉴凯文林奇的城市意向分类法,导出地下商业的空间意向五要素:通道、区域、边界、节点、标志;提出将空间意向要素与环境形态要素“界面、光照、色彩、方向诱导标识”相互关联渗透,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手法共同作用,从而加强空间的场所感和各要素的导向性与视觉标识作用,最终建构清晰可识别的地下商业空间认知地图。通过设计论证,本文最终得出易识别的地下商业空间环境的形成,需要整个环境所有构成要素的共同作用,应以建筑设计为主,室内设计为辅,非建筑设计方法(方向诱导标识系统)为补充,以人的认知心理为考量,创造既和谐有序,又具丰富刺激的地下商业空间环境。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13
1 绪论  13-23
  1.1 论文的选题和研究背景  13-18
    1.1.1 论文的选题  13-16
    1.1.2 论文的研究背景  16-18
  1.2 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18-20
    1.2.1 论文的研究对象  18-19
    1.2.2 论文的研究目的  19-20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20-23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20
    1.3.2 论文的研究框架  20-23
2 地下商业空间概念综述  23-39
  2.1 地下商业空间的定义  23-26
    2.1.1 地下空间  23-24
    2.1.2 狭义的地下商业空间  24-25
    2.1.3 广义的地下商业综合体  25-26
  2.2 国外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  26-31
    2.2.1 欧美  26-28
    2.2.2 日本  28-31
  2.3 我国地下商业空间的发展、类型与城市功能  31-36
    2.3.1 发展历程  31-34
    2.3.2 类型  34-35
    2.3.3 城市功能  35-36
  2.4 现阶段我国地下商业空间存在的问题  36-37
  2.5 本章小结  37-39
3 地下商业空间环境认知及可识别性需求  39-55
  3.1 人对环境的感知  39-42
    3.1.1 环境的概念  39
    3.1.2 环境和人的行为的对应关系  39-40
    3.1.3 知觉的概念  40-41
    3.1.4 人对环境的感知  41-42
  3.2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42-45
    3.2.1 识别  42
    3.2.2 识别的对象和层次  42-44
    3.2.3 环境的可识别性  44-45
  3.3 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需求  45-47
    3.3.1 人在地下空间的心理环境  45-46
    3.3.2 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识别性需求  46-47
  3.4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47-53
    3.4.1 格式塔心理学  47-49
    3.4.2 环境视觉原理  49-52
    3.4.3 认路模式  52-53
  3.5 本章小结  53-55
4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要点及其策略分析  55-75
  4.1 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要点分类  55-58
    4.1.1 按内外关系划分  55-56
    4.1.2 按构成要素划分  56-58
  4.2 地下商业空间外部入口环境可识别性设计策略  58-64
    4.2.1 加强外部入口自身形态的可识别性  58-62
    4.2.2 加强外部入口与城市意象要素的对应关系  62-64
  4.3 地下商业空间内部空间环境可识别性设计策略  64-72
    4.3.1 地下商业空间平面组织形式  64-67
    4.3.2 加强内部空间环境整体秩序性和方位感  67-69
    4.3.3 加强内部空间环境与城市行为的关系  69-70
    4.3.4 运用人的注意规律和识记特点组织内部空间环境  70-72
  4.4 本章小结  72-75
5 地下商业空间意象要素的可识别性设计策略  75-93
  5.1 建立空间系统的意象要素  75-76
  5.2 区域  76-79
    5.2.1 利用功能分区形成区域  76-77
    5.2.2 利用“主题单元”形成区域  77
    5.2.3 利用节点辐射形成区域  77-78
    5.2.4 建立从大到小的区域层次  78-79
  5.3 路径  79-83
    5.3.1 赋予各条街道功能上的相对重要性  79-82
    5.3.2 赋予各条街道鲜明的特性  82-83
  5.4 节点  83-89
    5.4.1 类型  84
    5.4.2 强调程度  84-86
    5.4.3 形式  86
    5.4.4 中庭  86-89
  5.5 标志  89-92
    5.5.1 标志序列  89-90
    5.5.2 入口  90-92
  5.6 建构地下商业空间空间意象要素的认知地图  92
  5.7 本章小结  92-93
6 地下商业空间环境形态要素的可识别性设计策略  93-109
  6.1 环境形态的构成要素  93
  6.2 界面  93-96
    6.2.1 加强底界面的人流导向作用  93-94
    6.2.2 加强侧界面的视觉标识作用  94-95
    6.2.3 加强顶界面的功能分区提示  95-96
  6.3 光环境  96-100
    6.3.1 人工照明系统的类型  96-97
    6.3.2 利用光环境增强空间区域感  97-98
    6.3.3 利用光环境形成空间的诱导  98
    6.3.4 利用光环境强调重点的部位  98-100
  6.4 色彩  100-103
    6.4.1 色彩的知觉特征  100-101
    6.4.2 色彩设计加强环境可识别性  101-103
  6.5 方向诱导标识系统  103-106
    6.5.1 设置原则  103-104
    6.5.2 设计原则  104-106
  6.6 本章小结  106-109
7 结语  109-111
致谢  111-113
参考文献  113-115
附录  115

相似论文

  1. 论非传统商标的法律保护,D923.43
  2. 城市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规划研究,TU984.113
  3. 复杂空间组织下铁路客站空间的可识别性设计研究,TU248.1
  4. 基于CIS原理的城市居住空间可识别性研究,TU984.12
  5. 基于人性化的高层住宅设计研究,TU241.8
  6. 重庆山地住区环境艺术可识别性设计研究,J525
  7. 当字体进入空间,J524
  8. 多元寿命分布的识别性及其应用,O212.4
  9. 置换与转化,J305
  10. 金属配位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作用研究,O631.3
  11. 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的研究,TU985
  12. 城市地下街景观环境设计研究,TU984.113
  13. 城市综合体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14. 大学校园景观VI设计研究,TU984.14
  15.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步行出入口设计研究,TU922
  16. 基于城市CIS的居住社区可识别性研究,TU984.12
  17. 我国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设计研究,TU922
  18. 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人性化设计策略研究,TU922
  19.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TU984.14
  20. 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X925
  21. 商业综合体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及其发展,TU247.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地下建筑 > 地下建筑设计 > 商业用地下建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