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废墟上的理想—本雅明寓言理论研究

作 者: 周晓玲
导 师: 燕世超
学 校: 汕头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本雅明 寓言 废墟 救赎
分类号: I1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05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西方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代表,本雅明以自己天才的洞察力考察了其自身所处的现代西方社会,并清醒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当下”所看到的是一个已经不击自败的、支离破碎的废墟文化,这就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虚幻的繁荣背后的真实境地。与此同时,本雅明深刻意识到,尽管这一文化中包含着太多自我否定和灾难的成分,但是一味的捣毁、一味的肃清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救赎”——在废墟中对已经支离破碎的总体完整性加以挖掘、拯救、再现、整合、回归。基于这一认识,本雅明建构起了他独特的寓言理论。本文旨在挖掘本雅明寓言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探寻本雅明寓言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美学特质,并解读本雅明对卡夫卡以及波德莱尔的寓言式批评,以期在本雅明博大的思想深处读取他对“寓言”的最深刻的阐释。寓言是本雅明以公正的眼光重新审视象征与寓言的关系后、研究了德国17世纪巴罗克悲剧的基础上酝酿出来的但是本雅明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修正寓言与象征的关系,也不是为了恢复古老的巴罗克悲剧的艺术形式。他深入研究巴罗克悲剧、为寓言正名的真正理由在于他要对现代社会进行深度的批判,以及让人们在废墟中领悟到尘世生活的无意义,从而在尘世的废墟中升腾起救赎的愿望和动力。这就是本雅明的终极目标所在,而这也正是他寓言理论的全部真谛。本雅明将他的寓言带着破碎的形式、含混的意义、忧郁的情绪以及救赎的理想呈现在了世界面前。寓言是本雅明最具有独创性的思想,也是他认识世界、思考社会的基本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对于本雅明寓言理论的解读,不仅有利于梳理本雅明驳杂的思想,更对于我们如何面对今天所处的文化困境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6
目录  6-7
前言  7-10
第1章 本雅明寓言理论生成的美学逻辑  10-19
  1.1 寓言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  10-13
    1.1.1 巴罗克悲剧  10-12
    1.1.2 重返本雅明寓言理论形成的历史现场  12-13
  1.2 寓言理论生成的理论渊源  13-19
    1.2.1 马克思主义与神秘主义相结合的宗教观  13-15
    1.2.2 救世主义的自然历史观  15-16
    1.2.3 本体论的语言哲学观  16-19
第2章 本雅明寓言理论的基本内涵  19-26
  2.1 历史语境中寓言理论的内涵流变  19-23
    2.1.1 古希腊时期的寓言  19-20
    2.1.2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寓言  20-21
    2.1.3 浪漫主义时期的寓言  21-23
  2.2 本雅明对寓言内涵的界定  23-26
    2.2.1 象征与寓言的对立  23-24
    2.2.2 寓言与象征的辨证  24-26
第3章 本雅明寓言理论的美学特质  26-31
  3.1 破碎性  26-27
  3.2 多义性  27-28
  3.3 忧郁性  28-29
  3.4 救赎性  29-31
第4章 本雅明寓言式批评的文学实践  31-38
  4.1 卡夫卡小说的寓言性  31-35
  4.2 波德莱尔的“寓言之花”  35-38
结语  38-40
参考文献  40-41
附录一: 本雅明生平年表  41-44
附录二: 本雅明主要著述年表  44-49
后记  49

相似论文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2. 试论藏族寓言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特点,I207.9
  3. 用生命擦拭生命,I207.42
  4. 史蒂芬·金《肖申克救赎》中的新哥特因素,I712.074
  5. 毛姆原型投射下《月亮与六便士》的心理学分析,I561.074
  6. 金基德电影暴力美学研究,J905
  7. 面向废墟内搜救的细长型多传感器移动机器人,TP242
  8. 柏拉图《理想国》中寓言的双重性,B502.232
  9.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10. 走向生命的圆融,I206.6
  11. 中西文学中人性回归主题比较研究,I106
  12. 权力与自由的冲突,I712
  13. 曹禺与奥尼尔戏剧“家”的主题研究,I106.3
  14. 苦难与救赎,I207.42
  15. 肉体和灵魂的救赎,I207.42
  16. 赵本夫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之路,I207.42
  17. 寻找精神的救赎—梯姆·奥布莱恩的《他们携带的物品》的原型解读,I712
  18. 《吕氏春秋》寓言结构研究,I207.7
  19. 《庄子》寓言的美学阐释,I207.7
  20. 马克斯·弗里施戏剧《比得曼与纵火犯》的影射与警示意义,I522
  21. 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罪与赎,I712.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民间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