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白居易闲适诗思想研究

作 者: 肖宙锋
导 师: 覃召文
学 校: 华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白居易 闲适 知足保和 中晚唐 欲望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6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居易是唐代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诗人,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誉满天下。白居易的伟大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创作的关注民生、同情百姓、激愤仕宦贵族的讽谕性诗歌以及一些感伤诗,而闲适诗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白居易的闲适诗缺乏讽谕诗蕴涵的批判力量,也没有《琵琶行》等感伤诗为后人所熟知,然而它们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有很重的分量。通过闲适诗的研读,解读它本身的重要内在思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性情中的以及具有各种人性弱点的白居易,所以要全面了解白居易,就不可不解读他的闲适诗,不可不研究他的闲适诗思想。白居易闲适诗是其自编诗歌四大题材之一,与取“兼济”意的讽谕诗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独善”之意。本文希望通过通过对闲适诗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主要探究闲适诗所包含的深层内涵,阐释知足保和的本质含义和佛教道教对诗人的明显影响,并从社会客观环境和诗人主观欲望两个方面分析闲适诗的形成原因和思想渊源,揭示诗人远离庙堂的真实状态,多角度还原其复杂的心灵结构,从而更好地认识闲适诗具有的意义。最后简要概括闲适诗的影响和不足之处。通过描述白居易从早期的积极投身仕途到晚年的寂寞崇佛,可以看出闲适诗的创作和成熟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白居易的人生道路,因此可以说既是他的诗歌创作也是心灵写照,另一方面也能曲折反映出中晚唐社会的社会风貌。全面认识闲适诗歌及其思想,无疑对我们更加准确完整地认识白居易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文目录


目录  3-4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绪论  6-8
第一章 从“江州司马青衫湿”到“一卷《坛经》说佛心”  8-32
  第一节 独善之路  8-14
  第二节 知足保和境界  14-20
  第三节 心灵黄昏拯救  20-29
  第四节 闲适诗中的佛教意境  29-32
第二章 闲适诗客观来源  32-37
  第一节 社会倾乱气象  32-34
  第二节 宽放环境的熏染  34-37
第三章 欲望挣扎与宣泄的升华  37-43
  第一节 奋进与冲突  37-39
  第二节 居士情怀与享乐意识  39-42
  第三节 天赋与宣泄  42-43
结语  43-44
参考书目  44-46
后记  46-47

相似论文

  1. 元白相似性考索,I207.22
  2. 茶与唐代诗之探究,I207.22
  3. 白居易《长恨歌》的四种英译本对比研究,I046
  4. 中晚唐送别诗研究,I207.22
  5. 白居易诗论之要义:讽谕,I207.22
  6. 桑榆向晚,I207.6
  7. 都市生存的理性沉思与人文化书写,I207.42
  8. 论鬼子的小说,I207.42
  9. 父权文化的牺牲品,I712
  10. 拉康欲望理论视域中的《情人》解读,I565.074
  11. 《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比较文学研究,I106
  12. “欲望三部曲”中大卫·凯普什的异化解读,I712
  13. 狭窄的女性天空,J905
  14. 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I207.22
  15. 元杂剧青楼戏的思想特色,I207.3
  16. 李益诗歌意象意蕴研究,I207.22
  17. 无以言说与摆脱的无望命运,I207.42
  18. 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I106.2
  19. 失衡导致的悲剧—莎士比亚剧作的悲剧因素研究,I561.073
  20. 《欲望号街车》的伦理学解读,I712.073
  21. “有效需求”与“适度需求”,F0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