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新时期民歌的审美特征

作 者: 王雅琴
导 师: 古风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新民歌 审美特征 民间性 现代性 情感性 娱乐性 视觉文化
分类号: J6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6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世界性的元素之一。作为一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艺术形式,民歌始终与时代前进的方向保持一致,呈现出鲜活感。随着时代的步伐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经济体制到社会转型,从物质丰富到精神文化的多样,大量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思潮涌入我国,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也由此面临转型。这一时期的民歌也因为社会和它自身审美规律的作用而呈现出与传统民歌所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试从新时期这一时间段,以原生态民歌为参照对象,借助当代审美文化和音乐美学的理论,通过对新民歌的现象展示,分析归纳其审美特征并进行原因分析,试图为民歌在今后的创作和发展提供理论帮助。我国新时期民歌在审美特征上主要有:民间性现代性、积极欢快的情感性、轻松丰富的娱乐性以及视觉文化的介入。民间性和现代性是新民歌的一组最基本的特征。民间性是新民歌之所以为民歌的主要标志和特点。这种民间性一方面表现在新民歌的音乐形式上如旋律、语言和结构等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民间性的精神内容即民族性上。新民歌正是由于拥有民族性的精神内容,才能作为民族艺术文化被人民群众接受和流传。新民歌的现代性则主要是时代的精神面貌在新民歌中的体现。它展现了现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从而具有广泛性。新民歌的情感多是因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感受。因此,在新民歌中,情感的基调是积极欢快的。新民歌中的情感首先是源自社会,社会情绪通过新民歌的审美特征来表现;其次,歌手对作品的演绎同样重要,听众通过歌手的演绎才能感受到作品强烈的感染力;最后,这种情感还需要得到接受者的认可,只有接受者也同样拥有这样强烈的情感才能与作品达成共鸣。在这种积极欢快的情感下面蕴藏的是归属感。新民歌的情感之所以是欢快的,是因为新民歌所蕴涵的民族性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归属,让人们在当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娱乐功能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新民歌中,娱乐性体现地格外明显。这主要是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带来闲暇时间的充裕,人们的娱乐要求已成为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一个“必须”了。新民歌由于和卡拉OK这种现代技术力量相结合,使得新民歌的娱乐性大增。同时,新民歌的卡拉OK、音乐电视和舞台展示这三种歌曲展现方式,在丰富了新民歌的表现形式同时又大大增强了新民歌的参与性、可视性和感染力。除此之外,视觉文化的介入又使新民歌的审美特征更具特色。本文以新民歌的音乐电视这种视觉文化的代表为例,阐述了新民歌的音乐电视是如何对新民歌的审美特征产生重要影响的。在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新民歌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即新民歌审美主体的变化、社会的转型和音乐审美自身的发展规律。新民歌审美主体(包括审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变化是引起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变化最为直接的方面,也是促使新民歌审美特征形成最直接的方面。其次,社会转型是对新民歌审美特征形成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任何文艺都离不开社会,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以自己的艺术魅力影响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的转型首先带来的影响就是促使了新民歌与经济的联姻形成了新民歌的文化产业。现代科技的推动力使新民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成为其在音乐创作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参与力量。另外,由于流动人口(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等)精神上的迷茫带来人们对乡土情结的钟爱。除此之外,音乐审美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形成新民歌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音乐审美的开放性,促使了新民歌情感的变化、不断融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积极形成音乐文化的交融;音乐审美的稳定性,则突出表现为对自然意象的爱好。结语部分对新民歌的审美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了新民歌在形成独特审美特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8
引言  8-12
第一部分 我国新时期民歌的审美特征  12-46
  一、民间性现代性  12-18
  二、积极欢快的情感性  18-27
  三、轻松丰富的娱乐性  27-39
  四、视觉文化的介入  39-46
第二部分 我国新时期民歌审美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46-66
  一、新民歌审美接受主体的变化  46-50
  二、外部原因:社会的转型  50-60
  三、内部原因:音乐审美自身的发展规律  60-66
结语  66-68
注释  68-71
参考文献  71-76
附图  76-79
致谢  79-80
发表论文  80

相似论文

  1.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2.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3. 淮河文化视觉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524
  4.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5.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6. 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矛盾性,B516
  7.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8.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9. 现代化境遇中的民间智慧,I207.7
  10. 陇右唐人小说研究,I207.41
  11. 段成式《诺皋记》研究,I207.419
  12.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3. 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I565
  14. 爱伦·坡作品现代性的分析,I712
  15.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D909.2
  16.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A811
  18. 晋南农民现代化研究,F327
  19.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20. 日常生活中的个人与国家,G239.29
  21. 现代性视域下企业文化发展研究,F270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