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系统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作用研究

作 者: 邵大力
导 师: 徐国强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断裂系统 活动强度 油气运移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0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云凹陷位于南中国海北部的深水区,是珠江口盆地内最大的凹陷。该区域是陆架坡折构造带、壳幔、层序地层、深水扇等国际前沿学科研究的重要阵地。在研究区开展断裂系统形成演化的研究,对于加快深水勘探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本手段,进行断裂系统的特征研究;通过共轭断层对的应力场、典型断层生长指数、活动速率和构造演化大剖面来探讨断裂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通过总结白云凹陷北坡的油气运移规律,结合凹陷内圈闭形成时间和断裂系统的活动期次,分析了断裂系统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白云凹陷在断陷期最小主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到了断坳过渡期往东偏转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坳陷期又重新偏转为北北西—南南东向。2、首次在白云凹陷引用断层活动速率的概念,结合生长指数对典型断层活动强度进行量化研究。研究表明:白云凹陷断裂活动可分为3个高峰期、2个平静期,即:古新世(或者更早)—渐新世早期、中新世早期—中新世中期和中新世晚期,相对平静期有渐新世中期—晚期和上新世。3、将白云凹陷断裂系统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裂谷期;(2)断陷期;(3)南海扩张期;(4)断坳过渡期;(5)坳陷期;(6)陆架斜坡期。4、通过对断裂活动性质和时间的研究,指出圈闭的形成主要受走滑断层及其旋扭作用控制。5、建立以边界断层为主的多发式的疏导体系模式和以凹陷内油源断层爆发式垂向疏导体系模式。6、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指出10.5Ma是整个白云凹陷上第三系油气运移成藏的最重要时期。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引言  9-14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9-11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9
    1.1.2 前人研究现状  9-11
    1.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1.2 技术路线  11-12
  1.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2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2-14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14-20
  2.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  14
  2.2 研究区的地层特征  14-17
    2.2.1 前新生界基底  15
    2.2.2 古近系  15-16
    2.2.3 新近系  16-17
    2.2.4 第四系  17
  2.3 研究区的构造特征  17-18
  2.4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18-20
第3章 断裂系统特征  20-33
  3.1 断裂系统解释原则  20-23
    3.1.1 基本原则  20
    3.1.2 断点的识别标志  20-21
    3.1.3 断层的组合  21-23
  3.2 走滑断裂解释方法  23-24
    3.2.1 走滑断层的特征  23-24
    3.2.2 二维资料走滑断层解释方法  24
  3.3 断裂系统发育分布特征  24-33
    3.3.1 北西西向断裂带  26
    3.3.2 北东东向断裂带  26-27
    3.3.3 北西向断裂带  27-28
    3.3.4 北东向断裂带  28
    3.3.5 北北东向断裂带  28-29
    3.3.6 北北西向断裂带  29
    3.3.7 近南北向断裂带  29-30
    3.3.8 近东西向断裂带  30
    3.3.9 走滑断层  30-33
第4章 断层力学性质和活动性分析  33-64
  4.1 断层力学性质分析  33-47
    4.1.1 原理与方法  33-35
    4.1.2 区域构造应力分析  35-47
  4.2 断层生长指数和断层活动速率概念与计算  47-53
    4.2.1 断层生长指数和活动速率的概念  47-48
    4.2.2 断层生长指数和活动速率的计算  48-53
  4.3 断层活动期次与速率分析  53-61
    4.3.1 西南NW-SE前排边界断裂带  53-55
    4.3.2 西南NW-SE中后排边界断裂带  55-56
    4.3.3 西南NEE-SWW边界断裂带  56-57
    4.3.4 东北NW-SE边界断裂带  57-58
    4.3.5 北部NEE-SWW边界断裂带  58-59
    4.3.6 凹陷内部NW-SE断裂带  59-60
    4.3.7 凹陷内部近东西向断裂带  60
    4.3.8 凹陷南部北东向(NE-SW)断裂带  60-61
  4.4 讨论  61-64
第5章 断裂系统形成机制与形成演化  64-78
  5.1 AA’大剖面构造形成演化  64-67
  5.2 断层形成机制  67-71
    5.2.1 区域性分布的主断层  67-68
    5.2.2 走滑断层  68-69
    5.2.3 北(北)东向断层  69-71
    5.2.4 凹陷内近东西向断层  71
  5.3 断裂系统形成演化  71-78
    5.3.1 裂谷期  71-72
    5.3.2 断陷期  72
    5.3.3 南海扩张期  72-73
    5.3.4 断坳过渡期  73-74
    5.3.5 坳陷期  74-76
    5.3.6 陆架坡折期  76-78
第6章 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研究  78-88
  6.1 断裂系统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78-81
    6.1.1 穹隆背斜圈闭  79
    6.1.2 底劈构造圈闭  79
    6.1.3 断块、断鼻圈闭  79-81
  6.2 断裂系统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81-86
    6.2.1 凹陷北坡油气运移规律  81-83
    6.2.2 白云凹陷油气运移模式  83-84
    6.2.3 油气平面运移规律  84-86
  6.3 小结  86-88
结论  88-90
致谢  90-91
参考文献  91-96

相似论文

  1. 人体全身及上身局部出汗率的测定,R33
  2.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P618.13
  3. 乌尔逊凹陷南部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研究,P618.13
  4. 珠江口盆地生物礁滩储层地震相分析与储层预测,P631.4
  5. 琼东南盆地断裂组合样式及其变形机制模拟分析,P542
  6. 乌尔逊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对油气层藏过程的控制作用,P618.13
  7. 松辽盆地肇41-州58区块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P618.13
  8. 人类活动驱动下于田绿洲生态环境演变研究,X24
  9. 琼东南盆地油气运移动力特征分析,P618.13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带主干断裂系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P618.13
  11. 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带油气运聚成藏机制研究,P618.13
  12. 永新地区断裂系统与成藏关系研究,P618.13
  13. 柴西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P618.13
  14.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源对比与成藏过程分析,P618.13
  15. 柴北缘断裂系统及控藏机理,P618.13
  16. 环洪泽湖区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景观的影响,P931.1
  17. 准东南部地区构造沉积体系研究,P618.13
  18. 构造变形与烃类充注效率油气运移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P618.13
  19.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下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初步应用,Q948
  20. 新疆各地州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差异分析,F127
  21. 塔中地区卡1区块志留—石炭纪碎屑岩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