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公开市场业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

作 者: 孙若宁
导 师: 田丽洁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操作 我国中央银行 宏观经济效果 货币管理 操作原理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人民银行 美联储 利率体制
分类号: F82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5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当代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中,公开市场业务与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被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可逆性等众多优点,它已经成为西方各国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当局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手段。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转变,公开市场业务也被引入到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走势,运用公开市场操作较灵活地调控基础货币总量。1998年我国放弃贷款限额管理后,公开市场业务在日常货币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00年底,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的基础货币量已占中央银行资产运用的60%左右,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人民银行进行间接金融调控和日常货币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因此,研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和条件,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一般原理。首先从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入手,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宏观经济效果。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间接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基本操作原理可表示为: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的要求,以借入准备金为目标,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进行债券买卖,达到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会产生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效果:对货币供应量有较好的控制;具有很好的弹性效果;对利率、商业银行运作和公众预期具有较强的影响;同时,公开市场业务还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供了一个合适和有效的结合点。然后本文通过对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阐明了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并且简要介绍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工具。第二部分是对公开市场业务的实证分析,主要论述了美联储及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实践。美国的公开市场操作,是20世纪30年代早期联邦储备银<WP=45>行解决自身收入问题买卖收益债券时意外发现的,从30年代以后至今,它基本上成为联邦储备系统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和日常货币管理的工具。由于美联储的公开市场业务是全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中运用最广泛、最成功的,因此,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美联储的公开市场操作的操作过程和特点。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是从1994年的外汇公开市场开始起步的,1996年国债公开市场正式启动。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市场条件的不成熟,1997年公开市场业务一度被宣告暂停,直到98年5月才重新恢复。经过几年的发展,人民银行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更加规范和成熟,交易的规模也日益扩大,现今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制约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开展的经济和金融因素。本文的这一部分首先对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所需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在宏观经济条件中,主要是要实现经济市场化、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平衡及中央银行和财政部的相互协调;在金融基础方面,则要求中央银行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同时利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此外还要有一个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然后通过与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状况的对比,从市场建设、市场主体和利率体制几个方面,指出制约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因素:1、国债市场发展不能适应公开市场业务的需要;2、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影响公开市场业务有效性的发挥;3、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受到限制;4、公开市场业务主体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三者的角度展开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在市场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国债市场,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所有者结构,扩大一级交易商范围,逐步建立统一、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加快货币市场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的建设,构建公开市场操作的所需的市场基础。其次,规范公开市场业务的主体行为,强化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培育利率敏感性主体。其三,改革利率体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公开市场业务能够通过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变动对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全文目录


引言  5
一、 公开市场业务的一般操作原理  5-13
  (一)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机理及其作用效果分析  6-9
  (二) 公开市场业务在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优势地位  9-11
  (三)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式  11-13
二、 公开市场业务实证分析  13-21
  (一) 美联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13-16
  (二) 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实践  16-21
三、 制约我国公开市场发展的经济、金融因素  21-33
  (一) 公开市场业务的经济、金融基础  21-26
  (二) 制约我国公开市场发展的经济、金融因素  26-33
四、 推进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33-40
  (一) 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国债市场  33-34
  (二) 加快货币市场尤其是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构建公开市场业务所需的市场基础  34-36
  (三) 改革利率体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36-37
  (四) 规范公开市场业务的主体行为,培育利率敏感性市场主体  37-40
注 释  40-42
参考文献  42-44
论文摘要(中文)  44-46
论文摘要(英文)  46-48

相似论文

  1. 利率体制变革中的贷款定价研究,F832.1
  2. 利率理论回顾及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利率体制变迁,F832.1
  3. 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F832.2
  4. 利率原理和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研究,F832.1
  5. 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货币政策及其退出机制研究,F827.12
  6. 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研究,F832.4
  7.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管研究,F832.33
  8. 评价中心技术在基层人民银行储备干部选拔中的应用研究,F832.31
  9. 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支付系统风险管理研究,F832.2
  10. 人民银行县支行职能定位的探讨,F832.2
  11. 银监会与人民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分工研究,F832.1
  12.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研究,F832.2
  13. 中国人民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流程研究,F239.4
  14. 邯郸人行利用工作技能在线系统提高组织绩效的案例分析,F832.2
  15. 中国人民银行A行员工胜任力管理研究,F832.31
  16. 中国人民银行行员绩效考核体系改革研究,F832.31
  17. 基于胜任力的人民银行基层行科级干部能力提升研究,F832.2
  18.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内控机制研究与评价方案设计,F832.2
  19.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风险及其控制对策探索,F832.2
  20. 基层人民银行员工心理压力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货币 > 中国货币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