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川省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作 者: 严毅
导 师: 杨成钢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人口学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本地化就业 推-拉理论 SWOT方法
分类号: F24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城市化进入到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的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由于东、西部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的流动人口呈现出流动人口主要从西部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农村向城市的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然也是流动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些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然而2008年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中国的沿海绝大多数的制造业工厂倒闭,数据显示,2008年1-8月全国主要行业亏损度均有所上升,除食品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明显提高。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幅较大,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亏损度同比增长为460.7%,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以来,受经济放缓的影响,占工业增加值70%的重化工业增速大幅下降,几乎所有耗电量高的重化工行业增加值均以大于整体工业放缓的速度下滑,造成电力消费极大下降,电力企业亏损扩大。还有就是在出口方面也受到巨大的冲击。在这种的历史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就业就更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政府应该在特殊的时期采用特殊的处理办法。政府应该积极的介入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中来,通过更多有效的、实用的措施来指导流动人口的就业。本论文共分6章。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导论→基础理论→特征和互动关系分析→SWOT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策研究:对策部分包括政府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的相关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可信性、对创业人员的资金环境的宽松、加大对就业者的培训力度,增加他们的就业经验、加大社区(农村)的建设力度,尽量保证每个就业者能够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加快城镇化建设,让二元经济体制下的村民向居民的转变,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利益、还有就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消除就业地方保护主义,让更多人享受我们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样,就形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本文试图把历史性、经济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得研究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更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章为总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核心范畴界定,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架构和主要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流动人口就业的相关的理论研究。本章对流动人口就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从流动人口理论产生发展到目前的新型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发展经济学学说到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以及新兴的移民网络学说、连锁因果说等等。第三章,主要探讨流动人口就业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两个方面来分析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第四章,四川省的流动人口就业的现状,问题以及原因。最后主要运用了SWOT的分析方法,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四川省流动人口的优势、挑战、不足和机会四个方面。为后面的政府的指导行为提供依据。第五章,全面阐述了四川省流动人口就业的种种历史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下滑,中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内需、出口、投资)之一的出口受到极大的重创,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就波及到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在发展的道路上如履薄冰。拒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倒闭的企业上万家,由此也就影响企业原有的员工失业。第六章,主要阐述了服务性政府在种种的历史机遇之下该怎么样指导就业提出了更多的解决方案:包括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就业的相关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可信性、对创业人员的资金环境(贷款等)的宽松、加大对就业者的培训力度,增加他们的就业经验、加大社区(农村)的建设力度,尽量保证每个就业者能够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加快城镇化建设,让二元经济体制下的村民向居民的转变,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利益、还有就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消除就业地方保护主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1. 导论  11-20
  1.1 研究背景及其选题意义  11-14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12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2-14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1.2 核心概念及界定  14-16
  1.3 研究的基本问题、框架以及研究方法  16-18
    1.3.1 研究的基本问题  16
    1.3.2 研究的框架  16-18
    1.3.3 研究方法  18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8-20
    1.4.1 创新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18-19
    1.4.2 创新之处  19
    1.4.3 不足之处  19-20
2. 流动人口的基础理论  20-32
  2.1 流动人口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20-21
  2.2 流动人口相关理论  21-26
    2.2.1 马克思主义人口流动理论  21-22
    2.2.2 发展经济学的传统模型  22-24
    2.2.3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  24
    2.2.4 其他理论和模型  24-26
  2.3. 流动人口就业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理论  26-32
    2.3.1 流动人口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  27-29
    2.3.2 流动人口对城乡经济发展的消极效应  29-32
3. 四川省流动人口的历史和现状  32-45
  3.1 流动人口的历史发展进程  32-33
  3.2 流动人口的总体情况  33-43
    3.2.1 流动人口的流动现状及其成因  33-34
    3.2.2 流动人口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  34-36
    3.2.3 流动人口外出从业人员的构成  36-42
    3.2.4 目前四川省流动人口就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42-43
  3.3 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分析四川省流动人口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43-45
4. 四川省流动人口面临的就业环境  45-51
  4.1 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情况  45
  4.2 政府在金融危机下拉动内需的一揽子计划  45-48
  4.3 和谐社会的新农村建设  48-51
    4.3.1 城郊结合型  48-49
    4.3.2 特色产业型  49
    4.3.3 生态小康型  49
    4.3.4 企业带动型  49
    4.3.5 乡村旅游型  49
    4.3.6 灾后重建型  49-51
5. 政策建议  51-59
  5.1 积极推进本地化就业  51-55
    5.1.1 建立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体制  52-53
    5.1.2 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全面构建四川城市网络  53
    5.1.3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53-54
    5.1.4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4
    5.1.5 加强信息沟通,有效地组织农民工转移  54
    5.1.6 创新创业扶持政策  54
    5.1.7 及早启动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扩大内需投资计划  54-55
  5.2 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55-59
    5.2.1 社区的含义  55
    5.2.2 和谐社区建设对流动人口的意义  55-56
    5.2.3 目前四川建设和谐社区的制约因素  56-57
    5.2.4 建设和谐社区的建议  57-59
6. 总结  59-60
参考文献  60-62
致谢  62-63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3-64

相似论文

  1.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2.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3. 太原市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分析,D669.2
  4. 生存在接纳边缘,C924.2
  5.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均等化研究,F842.6
  6. 论宪法对我国居住证制度的规制,D631.42
  7. 安乡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426.82
  8. 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D669.3
  9. 我国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D920.0
  10.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法律规制研究,D631.42
  11. 沈阳市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变迁研究,D631.42
  12. 南京地区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干预研究,R193
  13. 铜陵市建筑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与干预研究,R193
  14. 从卫生服务视角看重庆市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现状,R197.1
  15. 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研究,D621.4
  16. 福建省流动人口管理研究,D631.42
  17. 论流动人口犯罪及治理对策,D917.6
  18. 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631.42
  19. 晋江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527
  2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G521
  21. 1990年代末人口流动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C92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