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转“全鱼”元件溶菌酶基因大菱鲆的初步研究

作 者: 纪伟
导 师: 张培军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 抗冻蛋白基因启动子 c型溶菌酶基因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电脉冲精子介导法
分类号: S96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验构建了“全鱼” 元件溶菌酶基因重组质粒opAFP-ly,利用电脉冲精子载体法将该外源DNA片段导入到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受精卵内,获得500尾的原代转基因大菱鲆仔鱼。 采用RT-PCR的方法,从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出c型溶菌酶基因,克隆到克隆载体PMD-T中,并将其基因片段亚克隆到表达载体opAFP-V,与抗冻蛋白基因启动子重组,从而构建了“全鱼” 元件溶菌酶基因重组质粒opAFP-ly。采用了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原肠胚成活率S(%)、孵化率H(%)和外源DNA的导入率T(%),确定了导入率较高的最适导入条件:脉冲电压为400 V/cm,脉冲次数为5,脉冲宽度为25 ms,外源DNA浓度为50 mg/L。首先,分别对脉冲电压、脉冲次数和外源DNA的浓度进行单因子实验,得到各因素的适宜水平范围。然后,依此适宜水平范围选取3因素的3个水平,采用正交方法进行正交实验,获得3因素水平组合的最佳值,即最适导入条件。利用最适导入条件,实现基因元件大规模转移。采用PCR技术对一月龄的原代转基因大菱鲆仔鱼的染色体DNA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外源基因的阳性检出率可达28%。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利用电脉冲精子载体法实现基因转移的操作方法,为以后经济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目录  3-4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转基因技术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6-25
  1.1 基因转移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6-8
  1.2 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8-12
  1.3 常见的转基因技术  12-18
  1.4 转基因鱼的研究进展  18-21
  1.5 转基因鱼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23
  1.6 转基因技术在增加鱼类抗逆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23-25
第二章 电脉冲精子载体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大菱鲆的初步研究  25-44
  2.1 材料与方法  25-29
  2.2 结果  29-39
  2.3 讨论  39-44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49
已发表文章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大菱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Q78
  2. 中药添加剂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与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研究,S963.73
  3. 三种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S941
  4. 大菱鲆(Turbot)微卫星标记的筛选与应用,S917.4
  5.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细胞体外培养、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繁殖条件及病毒疫苗研制的研究,S943
  6. 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两种转基因方法的研究,S965.399
  7. 军曹鱼与红鳍笛鲷精液超低温保存及冷冻损伤研究,S961.2
  8. 草鱼与鳙及其杂交子一代的形态、生长和遗传分析,S961
  9.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育种初步研究,S961
  10. 藻菌混合固定化培养及其在海水人工育苗中的应用研究,S961
  11. 黄鲷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S961.2
  12. 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S961
  13. 水生动物育种优化方案的研究,S961
  14. 真鲷(Pagrosomus major)精液超低温保存及其低温损伤研究,S961
  15. 大黄鱼(♀)与鮸鱼(♂)杂交及其子代的遗传分析,S961
  16. 鳜(Siniperca chuatsi)种质指标研究,S961
  17. 鲫鲤F_1和F_2自交受精细胞学及异源四倍体的起源,S961
  18. 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S961
  19. 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种质资源及其变异种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研究,S96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鱼类繁殖和越冬技术 > 生物技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