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孔子与老子关系研究

作 者: 孙海辉
导 师: 杨朝明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孔子家语》 孔子 老子 孔老关系
分类号: B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72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孔子老子的关系问题是学术史上聚讼纷纭的重大公案之一,其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或者是与此相关的历史记载模糊不清;或者是某些文献被认为难以凭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系列战国两汉简帛的出土强烈冲击了学界许多沿袭已久的认识,为推动孔老关系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长期以来,《孔子家语》被视作典型的伪书,其中的部分孔子思想言论和有关孔老关系的记载也被认为是魏晋时期道家思想的产物。在出土简帛中,西汉时的《儒家者言》与今本《孔子家语》十分类似,引发了学界对魏王肃伪造《孔子家语》成说的重新思考。当代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今本《孔子家语》的历史真实性,今本《孔子家语》作为先秦史料的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因此,考察《孔子家语》的源流,解读《孔子家语》的思想,对于推进孔老关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战国中期的竹简本《老子》并没有传世本中与儒家针锋相对的思想,这更是举世震惊!因此,重新探索早期儒道关系已经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本文在借鉴前贤时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孔子家语》的源流和历史上有关孔老关系的记载,论证了今本《孔子家语》流传以及孔老相见的历史真实性;以传世文献结合出土文献,深入比较了孔子和老子的天道观及政治思想,本文认为: 春秋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由神权主义向人文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处于文化转型期的孔子与老子立足传统文化又摆脱天命神权观念,形成了以天道观为核心的自然哲学,以新的形式和内涵继承了商周天人合一的思维路向。孔、老两位大师以“救世”为己任,针对所谓“礼崩乐坏”的现实问题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变革构想。出于天道观的不同,两人的政治改革方案判然有别:孔子立足传统文化,力求“损益”而“百世可知”;老子则对现实政治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主张“返朴归真”。两人都怀有“无为”的理想社会蓝图,但具体实现方式和内容差异显著;出于天道观的相似,两人的思想特征又存在某些相似性,如对“无为”、“圣人”的推崇。思维方法上的相似反映了他们对早期文化的传承及春秋的时代特点,但相似毕竟不是相同,形式上相同的概念,其思想实质常常是不同的。 孔子与老子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生存智慧,他们的修身论与政治思想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老子的修身思想并不能理解为庄子式的出世思想,从根本上说,孔、老二人的修身论都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出世与入世并不是孔、老异路的标志。 总之,由于存在共同的文化渊源,因而孔、老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一致性。但另一方面,孔、老二人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的思维理路和价值标准,从而开创了儒家与道家两个不同的学派。

全文目录


引言  8-10
一、 孔子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  10-13
  (一) 孔子与老子的关系问题  10-12
  (二) 《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  12-13
二、 《孔子家语》成书考辨  13-26
  (一) 《孔子家语》的成书与流传  13-18
    1 、 《家语》序文与传本《家语》  13-16
    2 、 王肃之前的“官本《孔子家语》”  16-18
  (二) 《孔子家语》伪书说辨析  18-24
    1 、 关于“王肃增加、郑玄未见”  19-20
    2 、 关于“思想不纯、文词粗陋”  20-22
    3 、 关于王肃“杂取它书”  22-24
  (三) 《孔子家语》的文献价值  24-26
三、 孔子问礼于老子史实考辨  26-35
  (一) 老子其人的再考察  26-33
    1 、 《史记》的有关记载  26-29
    2 、 《庄子》的有关记载  29-32
    3 、 孔子问礼于老聃的基本事实  32-33
  (二) 《孔子家语》中有关问礼的记载  33-35
四、 孔、老的天道观及其比较  35-55
  (一) 天道观的产生与内涵  35-38
    1 、 原始的上帝天命观  35-36
    2 、 自然天道观的发生  36-38
  (二) 孔子的天道思想  38-49
    1 、 儒家典籍与孔子思想  38-40
    2 、 孔子的天道思想  40-49
  (三) 老子的天道思想  49-54
    1 、 简本《老子》与老子思想研究  49-52
    2 、 老子的天道思想  52-54
  (四) 孔子与老子天道思想的比较  54-55
五、 孔、老的政治思想比较  55-64
  (一) 孔子与老子的君主观  55-58
  (二) 以礼治国与以道治国  58-60
  (三) 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  60-63
  (四) 入世与出世的情怀  63-64
六、 结语  64-67
注释  67-73
参考文献  73-76
后记  76

相似论文

  1.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2.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3. 孔子教学理念操作转换研究,G420
  4.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G206
  5.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探析,C93-09
  6.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口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与研究,H195
  7. 海外孔子学院的教材研究,H195
  8. 老子哲学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健康问题的启示,R212
  9. 歌剧《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J822
  10. 《论语》引《诗》刍议,I206.2
  11. 老子按摩法与瑜伽体位法的放松效应比较研究,G806
  12. 从汉语言国际传播看中国软实力的提升,G206
  13. 儒道忧患意识之差异,B82-09
  14. 老子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比较研究,B038
  15. 《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B223.1
  16. 孔子社会道德责任思想研究,B222.2
  17. 孔子礼论探析,B222
  18. 非物质遗产视角下孔子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G122
  19. 老子主“和”哲学研究,B223.1
  20. 法由道生—韩非的道法思想研究,B226.5
  21. 论孔子的礼学思想,B22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儒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