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作 者: 宋田田
导 师: 纪克勤
学 校: 东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交往理论 全球化 和谐社会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类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在当今世界新全球化时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明确把握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认识现实世界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立足于现时代背景,探究和考察了人类历史上风格各异的交往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回顾和梳理了马克思交往理论萌发、形成、发展和深化的思路脉络与历史过程,解读和挖掘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及其与历史唯物主义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凸显和展现其理论张力与时代价值,同时关注和加强与现当代西方交往学说特别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对话与交流。全文分为6章。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相关文献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2章,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17世纪英国哲学家的交往思想,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交往思想及19世纪德国哲学家的交往思想;第3章,马克思交往理论萌芽、确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4章,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该章对交往的性质、特征、内容、形式、历史形态以及功能作用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第5章,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本章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来讨论该理论的现实意义;第6章,结论。总结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毫无疑问,在现时代情况下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道路,也为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构合理的交往模式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7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0-11
    1.1.1 选题目的  10
    1.1.2 研究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5
    1.2.1 国内学者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  11-13
    1.2.2 国外学者关于交往问题的研究  13-15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17
第2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  17-21
  2.1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分工与交换理论  17-18
  2.2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功利主义的交往观  18-19
  2.3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交往思想  19-21
第3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27
  3.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21-23
    3.1.1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孕育  21-22
    3.1.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奠基  22
    3.1.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22-23
  3.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验证  23-25
  3.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  25-27
第4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27-36
  4.1 交往的基本内涵  27-29
    4.1.1 交往的概念  27-28
    4.1.2 交往的基本属性  28-29
  4.2 交往的基本形式和类型  29-32
    4.2.1 交往的基本形式  29-30
    4.2.2 交往的基本类型  30-32
  4.3 交往的基本特征  32-33
    4.3.1 交往关系的主体间性  32
    4.3.2 交往行为的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性  32-33
    4.3.3 交往行为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33
  4.4 交往的基本功能  33-36
    4.4.1 积累、传承和发展生产力  33-34
    4.4.2 推动语言和意识产生与发展  34
    4.4.3 促进人全面发展  34-35
    4.4.4 形成人类的世界历史  35-36
第5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  36-44
  5.1 交往与全球化  36-38
    5.1.1 全球化时代交往的新特征  36-37
    5.1.2 交往与全球化的关系  37-38
  5.2 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  38-40
    5.2.1 和谐社会  38-39
    5.2.2 交往与和谐社会  39-40
  5.3 交往理论的当代对话  40-44
    5.3.1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  40-41
    5.3.2 两种交往理论之比较  41-44
第6章 结论  44-46
参考文献  46-50
致谢  50-52
作者简介  52-5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54

相似论文

  1. 电视文化生态的建构,G220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4.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蚁族”现象研究,D669.5
  6.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7.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8.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研究,D61
  9.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10. 和谐社会建设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30
  11.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12.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13.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4.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交往的缺失与张扬,G641
  15.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6.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7.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18.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9.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20.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21.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稳定思想的研究,D6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