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陈与义战乱诗研究

作 者: 巨传友
导 师: 蒋长栋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陈与义 战乱诗 主题取向 美学特质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1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前绍江西诗派余绪,后开陆游、杨万里等中兴诗人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靖康之乱是陈与义诗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在此后短短五年多的战乱期内,他创作了二百八十余首诗,几乎占了他诗歌创作总数的一半,与此同时,他的诗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独具特色。陈与义在宋诗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战乱诗又是他本人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和最高点,所以加强陈与义战乱诗的专门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把握陈与义的诗歌全貌,而且有利于更好地考察宋代诗歌流变的历程。然而,陈与义诗歌研究在宋诗研究中一直都是“冷门”,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而对陈与义战乱诗的研究就更少了。虽然,莫砺锋的《江西诗派研究》,吴淑钿的《陈与义诗歌研究》等专著,艾思同的《论陈与义的诗歌》、吴中胜的《战乱年间的陈与义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对陈与义的战乱诗也有所论述,但都是较为零散,不成体系,有嫌肤浅。他们都指出陈与义的战乱诗风发生了变化,但究竟它在内容题旨上有哪些开拓,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革新,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诸如此类的问题却很少有人作过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拟针对上述问题作一番力所能及的研究。一、二章从主题取向美学特质两方面对陈与义战乱诗作了文本上的研究,以探求其在内容质素和艺术质素上的创新。第三章则从战乱现实、文字之禁等外在因素和创作追求的转变这一内在因素,对陈与义战乱诗风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陈与义的战乱诗有一个较全面、深入而又系统的把握。

全文目录


绪论 陈与义诗歌研究概况及其战乱诗的价值  22-30
第一章 陈与义战乱诗的主题取向  30-52
  第一节 “小儒五载忧国泪”--伤时忧国的淑世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30-38
  第二节 “茫茫身世两堪悲”--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  38-45
  第三节 “风流丘壑真吾事”--对自然意趣、闲逸心态的追求  45-52
第二章 陈与义战乱诗之美学特质  52-70
  第一节 陈与义的诗歌审美趣尚及理论  52-59
  第二节 陈与义战乱诗的艺术风格  59-70
第三章 陈与义战乱诗风貌形成的原因探讨  70-80
  第一节 外因: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70-76
  第二节 内因:创作追求的转变  76-80
结语  80-82
注释  82-86
参考文献  86-8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87-88
致谢  88

相似论文

  1. 有我之境,I207.22
  2.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I207.22
  3. 陈与义诗歌研究,I207.22
  4. 陈与义诗歌论,I207.22
  5. 论安迪·沃霍尔《布里洛的盒子》,J205
  6. 汉代思妇诗研究,I207.22
  7. 《源氏物语》与日本文艺美学观念,I313
  8. 论稼轩词派,I207.23
  9. 栖居在盛中唐之间,I207.22
  10. 论陈简斋体,I207.22
  11. 罗隐咏史诗研究,I207.22
  12. 韦庄诗歌研究,I207.22
  13. 靖康之难与陈与义诗风转变,I207.22
  14. 蒋捷词研究,I207.23
  15. 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I207.22
  16. 晚唐古风诗人群体研究,I206.2
  17. 陈与义诗歌研究,I207.22
  18. 陈与义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清远平淡诗风的形成,I207.22
  19. 成长如蜕,I207.42
  20. 陈与义诗歌三论,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