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

作 者: 向敏青
导 师: 董娅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隐性教育法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显性教育 特点和功能 低俗化倾向 客观依据 改革开放初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时代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806次
引 用: 2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实施方法,隐性教育法在实践中被教育者广泛运用,其影响力已与显性教育法并驾齐驱。但时至今日,理论界尚未有对隐性教育法系统深入的研究。随着实践的深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发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研究,系统揭示隐性教育法的内在特点功能及发生作用机制,明确其重要地位,进而以理论去指导实践,提高教育实效。本文从这一研究需要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隐性教育法展开探索性研究。全文约三万五千字,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隐性教育法的历史发展。本节分别从我国古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这四个时期,概述了隐性教育法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存在形态以及功效作用。 第二部分: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和功能。本节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把隐性教育法和显性教育法相比较,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接受四个方面阐述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部分: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本节主要从哲学依据、对象依据、接受心理依据、环境条件依据和实践反馈依据五个方面研究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从理论的层面上揭示了隐性教育法的客观基础。 第四部分:现时代隐性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从影响人思想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角度出发,对隐性教育法的方式进行了概括。即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大环境影响因素的结合、与小环境影响因素的结合以及与教育者人格结合三个层面研究隐性教育法在现时代的主要方式。 第五部分:运用隐性教育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节从确立隐性教育法运用的基本条件;把握隐性教育法运用的范围;明确隐性教育法的地位,正确处理显隐关系;防止单一化、低俗化倾向;跟随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创新潜隐的形式五个方面对隐性教育法的运用问题进行阐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5
文献综述  5-7
前言  7-8
一、 隐性教育法的历史发展  8-13
  (一) 我国古代的隐性教育法  8-9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隐性教育法  9-11
  (三) 改革开放初期隐性教育法的恢复和发展  11-12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隐性教育法的创新  12-13
二、 隐性教育法的特点和功能  13-16
  (一) 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  13-14
  (二) 教育方式的“非正规”形式及弥散功能  14-15
  (三)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  15
  (四) 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  15-16
三、 隐性教育法确立的客观依据  16-19
  (一) 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  16-17
  (二) 对象依据: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受到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影响  17
  (三) 接受心理依据:无意识接受  17-18
  (四) 环境条件依据:新世纪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8-19
  (五) 实践反馈依据:教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效果  19
四、 现时代隐性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19-34
  (一) 与社会大环境因素相结合的潜隐方式  20-27
  (二) 与小环境影响因素相结合的潜隐方式  27-31
  (三) 与教育者人格相结合的潜隐方式  31-34
五、 运用隐性教育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38
  (一) 确立隐性教育法运用的基本条件  34
  (二) 把握隐性教育法运用的范围  34-35
  (三) 明确隐性教育法的地位,正确处理显隐关系  35-36
  (四) 防止单一化、低俗化倾向  36
  (五) 跟随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创新潜隐的形式  36-38
注释  38-39
参考文献  39-41
后记  41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3.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4. 和谐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视野,B27
  5. 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B516
  6. 奥伊泽尔曼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B0-0
  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罗斯宗教哲学自由观的比较研究,B512
  8. 《钱学森书信》的哲学价值,B26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分析,B27
  10. 信息化对人类认识的影响,B023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B27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13. 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4. 艾思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B27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B0-0
  16.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体表现形式及前进方向研究,B27
  18.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X22-02
  19.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20. 论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内在关联,D6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