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和遗传分析

作 者: 毛友纯
导 师: 徐庆国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杂交早稻 农艺性状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遗传力 选择指数
分类号: S511.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95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试验采用了2个杂交稻两用核不育系(株1S与810S)、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新香A、金23A、丰源A、V20A、316A和T98A)和12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R29、R402、R404、D34、D68、T0463、T0974、R28、R33、早恢1号、早500与Y055),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96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的两系与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有效穗、最高苗、成穗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遗传规律。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几个新育成的杂交早稻不育系与父本品种的利用价值,并对今后杂交早稻不育系与父本品种以及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杂交早稻亲本的选育和组合的选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本研究的96个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差异,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表明杂交早稻各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除穗长外,其余杂交早稻组合的株高、有效穗、最高苗、成穗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等11个农艺性状受父本的影响更大。 2.杂交早稻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除最高苗与结实率两个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的相关系数为负值外,其余10个性状(株高、穗长、有效穗、成穗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千粒重、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的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但只有穗总粒数和千粒重这两个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关系复杂,大多数性状不能通过本身表现判定其配合力的高低。 3.杂交早稻组合特殊配合力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两者与杂交早稻F1竞争优势的俩俩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但杂交早稻组合的优势强弱与其亲本特殊配合力效应并不完全一致。 4.杂交早稻12个农艺性状除有效穗与成穗率两个性状外,其余10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都较高。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排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 5.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有效穗等农艺性状与杂交早稻产量的表型相关系数及相关遗传力都较高,而且通过这些性状对杂交早稻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的相对效率也较高。穗实粒数与杂交早稻产量构成的指数方程遗传进度最大,而且凡含有该性状的三元与四元指数方程的相对效率都较高。说明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产量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性状,可根据该性状对杂交早稻产量进行间接选择。 6.本研究选用的 8个杂交稻不育系,其中株 IS、T98A和 V20A的配合力和综合性状都比较好;选用的12个恢复系与父本品种,以R402、R404、T0463、T0974和Y055为最好。在亲本选配上,要正确地选择性状互补很好或双亲优良性状较多或双亲既有较多的优良性状且性状互补得又好的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

全文目录


前言  10-14
  1 研究背景  10
  2 研究进展  10-13
    2.1 杂交稻的配合力研究  10-12
      2.1.1 三系杂交稻的配合力研究  10-11
      2.1.2 两系杂交稻的配合力研究  11
      2.1.3 杂交稻亲本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关系  11
      2.1.4 杂交稻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的关系  11
      2.1.5 杂交稻配合力与F1表型值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11-12
    2.2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遗传  12-13
      2.2.1 杂交早稻产量性状的遗传  12
      2.2.2 杂交早稻生育期、株高、穗充实度的遗传  12-13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4
材料与方法  14-16
  1 杂交亲本  14
  2 试验方法  14-15
    2.1 杂交配组  14
    2.2 种植方式  14
    2.3 观察记载项目和方法  14-15
  3 资料分析方法  15-16
结果与分析  16-37
  1 杂交早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16-30
    1.1 不同杂交早稻组合各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测验  16-17
    1.2 杂交早稻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17-19
    1.3 杂交早稻亲本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的关系  19-20
    1.4 杂交早稻父母本一般配合力之和与杂种F_1表型值的相关分析  20-21
    1.5 不同杂交早稻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21
    1.6 杂交早稻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21-23
    1.7 杂交早稻的SCA与双亲GCA类别的关系  23-25
    1.8 杂交早稻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F_1竞争优势的关系  25-26
    1.9 杂交早稻亲本的特殊配合力与F_1竞争优势的关系  26
    1.10 杂交早稻亲本的利用价值与选配原则  26-29
    1.11 杂交早稻两系不育系与三系不育系的配合力比较  29-30
  2 杂交早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30-37
    2.1 杂交早稻配合力基因型方差和遗传力的估算  30-32
    2.2 杂交早稻各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分析  32-34
    2.3 杂交早稻各性状相关遗传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率  34
    2.4 杂交早稻各性状的遗传和表型通径分析  34-35
    2.5 杂交早稻产量的选择指数及其遗传进度  35-37
讨论  37-40
  1 杂交早稻不育系的选育  37
  2 杂交早稻父本品种的选育  37-38
  3 杂交早稻组合的选配  38
  4 配合力分析与杂交早稻选育  38-39
  5 选择指数中性状的多少与相对效率的高低  39-40
本文的创新点  40-41
  1 试验选材的创新点  40
  2 研究结果的创新点  40-41
附表  41-50
参考文献  50-55
致谢  55-56
作者简历  56

相似论文

  1.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2.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3. 新疆烟粉虱生物型及B型烟粉虱对吡丙醚抗药性风险评估,S433
  4.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S572
  5. 栽培花生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S565.2
  6. 花粉介导获得转基因玉米植株及转基因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研究,S513
  7. 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转入番茄的初步研究,S641.2
  8. 泥鳅家系的建立及主要生长性状的遗传分析,S917.4
  9. 甘蔗营养高效利用种质资源筛选研究,S566.1
  10. 籼粳交偏型恢复系农艺性状及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S511
  11. 长豇豆若干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S643.4
  12. 杂交中稻组合农艺性状比较及试验小区边际效应研究,S511.32
  13. 青藏高原草地野生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性状评价,S646
  14. 贝类遗传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S917.4
  15. 白菜薹新品种五彩黄薹一号农艺性状与夏播栽培技术研究,S634.5
  16. ‘太平洋嘎拉’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S661.1
  17. 黄淮麦区85个小麦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RAP标记分析和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S512.1
  18. 超甜玉米sh_2基因鉴定及主要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S513
  19. 新恢复系R238基本特性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S511
  20. 杂交水稻新组合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S511
  21. 膜下滴灌对不同施肥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S57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按成熟时期早迟分 > 早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