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法院与ADR关系重构

作 者: 张洪江
导 师: 徐伟敏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法院 与ADR的关系 庭前调解 人民调解 行政裁决
分类号: D9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途径比较单一,虽然我国的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制度被誉为“东方经验”,但存在利用不充分和新渠道开发不够的问题,因此加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即ADR)的利用成为解决当前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各种现存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效力低、不具强制力,当事人对它们缺乏信任等,司法作为社会纠纷最后监督屏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司法的保障意义更加突出。因此,积极研究法院在建立和完善法院附设的ADR,即重构程序相对独立、调审相对分离的“庭前调解”制度;法院指导的ADR,即指导人民调解,并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机衔接;法院引导的ADR,即重构行政机关或类似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等方面发挥的司法作为社会公正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同时,本文在研究和探索这些作用的同时,没有脱离中国的国情和当前的实际,把中国法院(以东营法院的为例)的探索与纷繁多样的ADR研究结合起来,把当前法院在建立ADR中的作用与理想构建结合起来,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随着多元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加上重视加强司法的保障作用和法院的积极探索,以及立法配合、社会各界的支持等,ADR一定能够在定纷止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二章。第一章法院与ADR关系概说。本章从法院面临的诉讼压力以及公民诉讼权的保护谈起,分析了诉讼解决与ADR的关系;介绍了ADR的含义、特点和种类以及国外处理法院与ADR关系的探索;介绍了中国处理法院与ADR关系的探索第二章法院与ADR关系重构。分别介绍了完善“庭前调解”——法院主导的ADR(法院附设的ADR),以及“庭前调解”作为相对独立程序构建的必要性和中国法院的实际探索,分析了建立调审相对分离的“庭前调解”制度的积极意义。介绍了指导人民调解——法院指导的ADR,分析了人民调解作为中国特色民间ADR的优势和地位,人民调解的不足和与诉讼调解衔接,介绍了中国法院发挥对人民调解指导作用的探索。介绍了对行政机关解决纠纷的监督——法院引导的ADR,分析了行政机关裁决解决纠纷的途径、不足和构建,介绍了中国法院发挥引导作用的探索。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0
ABSTRACT  10-12
引言  12-13
第一章 法院与 ADR关系概说  13-19
  第一节 为不同纠纷寻求不同解决方式—诉讼解决与 ADR的关系  13-14
  第二节 ADR的含义、特点和种类  14-15
  第三节 外国国家和地区处理法院与 ADR关系的探索  15-17
    (一) 美国  15
    (二) 英国  15-16
    (三) 德国  16
    (四) 东南亚诸国和地区  16-17
  第四节 中国处理法院与 ADR关系的探索  17-19
    (一) 推行“庭前调解”  17
    (二) 加大对人民调解的指导  17-18
    (三) 引导法院外的纠纷解决机制更多更好地化解纠纷  18-19
第二章 法院与 ADR的关系重构  19-39
  第一节 完善“庭前调解”—法院附设的 ADR  19-24
    一、“庭前调解”作为相对独立程序的必要性  19
    二、建立相对独立“庭前调解”制度的意义  19-20
      (一) 建立具有新的程序法内函的庭前调解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19-20
      (二) 具有相对独立程序的庭前调解体现了调审相对分离原则的合理性  20
      (三) 实现调审相对分离是正当程序的价值追求  20
    三、中国法院的探索(东营中院的做法)  20-24
      (一) 现状分析  20-21
      (二) 运行机制构建  21-22
      (三) 初步效果的显现  22-23
      (四) 运行机制的不足  23-24
  第二节 指导人民调解—法院指导的 ADR  24-29
    一、人民调解作为中国特色民间 ADR的优势和地位  24
    二、人民调解的不足及与诉讼调解的衔接构建  24-27
      (一) 程序衔接  25-26
      (二) 效力上的衔接  26
      (三) 救济途径的衔接  26-27
      (四) 理顺关系  27
    三、中国法院的探索(东营中院的做法)  27-29
      (一) 探索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有机结合的机制  27-28
      (二) 取得的积极效果  28-29
  第三节 对行政机关解决纠纷的监督—法院引导的 ADR  29-39
    一、行政机关解决纠纷途径及其不足  29-34
      (一) 缺乏对行政机关解决纠纷行为的准确定性  30
      (二) 行政机关没有取得解决纠纷的独立地位  30
      (三) 行政机关调解民事纠纷行为缺乏效力保障  30-32
      (四) 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程序不健全  32-34
      (五) 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救济制度不健全  34
    二、行政机关或类似机关解决社会纠纷机制的重构  34-37
      (一) 积极探索解决民事纠纷的新机制  35-36
      (二) 充分发挥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36
      (三) 切实疏通和解决人民群众通过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  36-37
    三、中国法院发挥引导作用的探索(东营中院的做法)  37-39
      (一) 行政裁决(复议)的历史发展  37
      (二) 行政裁决(复议)与司法审查  37-38
      (三) 仲裁  38-39
结语  39-40
参考书目  40-41
致谢  41-4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2

相似论文

  1. 法院审判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研究,TP309
  2. 法院涉诉信访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926.2
  3. 安徽省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D926
  4. 苏州地区人民调解制度运作实证研究,D926
  5. 论我国基层法院初审片面追求司法效率的缺陷及应对,D926.2
  6. 哈尔滨市人民调解制度实证研究,D926
  7.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法理思考及制度完善,D926
  8. 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完善我国法院民事调解制度,D925.1
  9. 人民调解的社会化运作机制研究,D926
  10. 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上诉审查程序研究,D996.1
  11. 甘肃省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的适用,D926
  12. 论繁简分流与快速处理机制,D926.2
  13. 拆迁主导权研究,D922.181
  14.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925.1
  15. 美国联邦法院反垄断判例的历史考察,DD912.29
  16. 我国法院行使变更指控罪名权的合法性研究,D925.2
  17. 土地纠纷裁判制度研究,F301
  18. 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926
  19. 民事纠纷的“大调解”机制研究,D926
  20. 论民事诉讼中法院调查取证制度,D925.1
  21. 反人道罪构成要件演变的历史原因,D997.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司法制度 > 法院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