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线性滨水区空间环境研究

作 者: 刘开明
导 师: 刘云
学 校: 同济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线性滨水区 空间环境 苏州河 黄浦江 历史沿革 开放空间网络
分类号: TU984.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81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城市依水而生,伴水而长。作为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领域,滨水区经历着诞生、发展,稳定、转换、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决定滨水区的最终走向的远景目标将决定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 上海近代城市的发源地位于苏州河黄浦江的交汇口,这两条河流在上海近代城市的演变过程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新一轮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着重体现了两条河流在整体城市布局和空间优化中地作用,而现状中两条河流滨水区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选择研究城市中呈线性走向特征的滨水区,首先因为其在城市中普遍存在,同时又由于其影响着城市中广大的区域,因而对于整体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起了决定的作用。同时本文敏感的契合了时代的要求,将着重研究这两条河流滨水区的环境空间品质各方面的要素对于上海现在的城市空间塑造的影响。首先本文将按照历史的观点,通过文献阅读总结出两条河流的发展沿革,以利于给两条河流进行正确的定位与未来走向分析。然后分类详细地分析了两条河流滨水区在空间环境领域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演绎归纳,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出几点优化策略与建议,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两条河流广大的滨水区提供制定远景规划的参考依据,以满足上海在城市功能转型和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对于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品质更高的要求。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8
目录  8-10
第一章 导论  10-18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0-13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15
    1.2.1 城市线性滨水区的概念  13-14
    1.2.2 城市空间环境  14-15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5-16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8
    1.4.1 研究方法  16-17
    1.4.2 研究框架  17-18
第二章 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的历史沿革  18-32
  2.1 开埠以前  18-21
  2.2 半殖民主义时代  21-28
    2.2.1 1842年-1899年  21-25
    2.2.2 1900年-1931年  25-27
    2.2.3 1932年-1949年  27-28
  2.3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  28-29
  2.4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  29-32
第三章 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水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32-71
  3.1 公共空间  32-52
    3.1.1 滨水开放空间  33-38
    3.1.2 道路与街区系统  38-45
    3.1.3 桥及其周围空间  45-52
      3.1.3.1 桥体本身的形态特征  46-49
      3.1.3.2 桥梁与两岸滨水空间的关系  49-52
  3.2 滨水建筑物  52-61
    3.2.1 建筑风格  52-56
    3.2.2 滨水建筑的轮廓线  56-61
  3.3 滨水绿化景观  61-67
    3.3.1 绿色生态与城市生存环境品质  61
    3.3.2 滨水区绿化景观处理方式  61-63
    3.3.3 评价绿化景观的基本标准  63
    3.3.4 苏州河与黄浦江绿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63-67
  3.4 滨水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67-71
    3.4.1 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环境的形象  67-68
    3.4.2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  68-71
第四章 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水空间环境优化策略  71-82
  4.1 建立与城市公共空间紧密联系的滨水开放空间网络  71-76
    4.1.1 加强滨水地区的可达性  71-72
    4.1.2 加强公共交通和文化设施对公共活动的引导  72-73
    4.1.3 保证滨水区沿线道路的连续性  73-74
    4.1.4 结合景观节点设置滨水广场  74-75
    4.1.5 加强岸线地块的公共性,还滨水区于民  75-76
  4.2 组织丰富视觉感受的水上通道  76-78
    4.2.1 优化桥梁的形态设计  76-78
    4.2.2 丰富桥梁与两岸空间联系的空间类型  78
  4.3 促成建筑与水体的和谐共存  78-80
    4.3.1 确保建筑临水界面的连续性  78-79
    4.3.2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突出其层次感  79
    4.3.3 标志性建筑宁缺勿滥  79-80
  4.4 优化水环境,完善滨水区生态系统  80-81
    4.4.1 减少污染,提高水体质量  80-81
    4.4.2 优化滨水驳岸设计  81
  4.5 注重滨水区历史风貌保护,提升城市文化资本优势  81-82
致谢  82-83
参考文献  83-85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5

相似论文

  1. 航天科技研发建筑设计研究,TU244
  2.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3. 李克农故居陈列空间设计研究,TU238
  4. 虚拟空间环境构建及红外成像仿真,TP391.9
  5. 商业街区公共空间复兴研究,TU984.13
  6. 模拟空间环境诱变温莪术内生真菌及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S182
  7. 民国时期工会法律制度研究,D929
  8. 城市滨水空间及其环境的美学分析,TU984.18
  9. 廉租房室内空间环境的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TU241
  10. 城市住区健康景观设计研究,TU984.12
  11. 城市大中型医院的户外景观设计研究,TU986
  12. 城市居住小区私家车停放空间与环境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TU984.12
  13. 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TU984
  14. 秦皇岛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形态的研究,TU984.12
  15. 村落龙舟研究,G852.9
  16. 大学生公寓室内空间环境适应性研究,G641
  17. 县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研究,G221
  18. 昆明近郊农家乐室内外空间艺术形态研究,F592.7
  19. 家具的环境特性研究,TS664.0
  20. 长沙太平街建筑空间环境研究,TU-024
  21. 上海市城市高密度环境与对策研究,TU99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特殊分区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