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

作 者: 杨超
导 师: 张继良
学 校: 江西财经大学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地区差距 中心—外围结构 产业集聚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0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增长却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地区间收入差距,特别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地区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无疑是我国社会中制约和谐的不利因素,因而研究地区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流经济学多以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假说为框架来分析地区差距问题,但他们在进行分析时,着重于研究变量的初始水平与最终增长之间的关系,而把经济增长的过程作为一个黑箱,对地区差距扩大的内在机制分析不够清晰。本文尝试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 从克鲁格曼的开创性文献《递增收益和经济地理》算起,新经济地理学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它被誉为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革命的第四波。中心—外围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它揭示了在两个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对称地区中,一个地区如何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积累过程中实现经济集聚而发展成为富裕的中心地区,另一个则演变成贫穷的外围地区。 本文认为,中国的地区差距主要体现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上,它们之间差距的演变是一个中心—外围的演化过程:东部沿海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稠密,加之地理上靠近国外市场的便利,使得东部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大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制造业方面具有中西部地区没有的优势。改革开放之初,凭借中央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东部地区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快速发展。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后向联系”使得中西部资本要素和其他资源向东部汇集。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优势不断增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中心—外围结构。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区差距与交易成本呈现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随着交易成本的不断下降,地区差距先上升再下降。本文认为中国还处于该曲线的左端,产业向东部集聚的趋势还将继续。我们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加速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缩短到达倒“U”型曲线顶端的时间,以从真正意义上加快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时机的到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西部地区自身的工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同时引导一部分已达到最优集聚规模的传统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全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已有文献的回顾,本文的基本框架、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特别是中心—外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1. 引言  9-13
  1.1 问题的提出  9
  1.2 主要文献回顾  9-11
  1.3 本文的基本框架  11-12
  1.4 创新点与不足  12-13
2.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观点  13-23
  2.1 新经济地理学产生背景  13-14
  2.2 中心—外围模型  14-16
  2.3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结论  16-19
  2.4 新经济地理学的政策含义  19-23
3.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迁  23-33
  3.1 地区差距衡量的视角与尺度  23-26
    3.1.1 指标选择  23
    3.1.2 衡量方法  23-25
    3.1.3 地域单元的划分及时点的选择  25-26
  3.2 改革开放之前的地区差距  26-27
  3.3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差距的变动  27-33
    3.3.1 地区差距变动的基本走向  27-28
    3.3.2 地区差距的构成分析  28-32
    3.3.3 小结  32-33
4. 中国地区差距的成因  33-44
  4.1 中心—外围结构  33-37
  4.2 中心—外围结构的形成过程  37-44
    4.2.1 阶段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38-39
    4.2.2 阶段二:区域非均衡政策的作用  39-41
    4.2.3 阶段三:要素的跨省流动  41-43
    4.2.4 中心—外围结构形成  43-44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44-47
  5.1 主要结论  44
  5.2 政策建议  44-47
参考文献  47-50
后记  50

相似论文

  1. 织里童装产业集聚发展研究,F426.86
  2. 广西金融产业集聚实证研究,F832.7
  3.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F424
  4. 区域金融集聚机制研究,F832.7
  5. 从国际贸易壁垒角度来探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区域分布,F741.2
  6.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F127;F224
  7. 集聚、外部性与经济增长,F224
  8. 基于产业集聚的湖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G124
  9.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F279.2
  10. 产业集聚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F832.6
  11. 环渤海经济圈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研究,F832.7;F224
  12. 城市复兴中的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研究,F719
  13. 秦皇岛旅游产业集聚分析与集群化产业治理研究,F592.7
  14.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F224
  15. 附加价值来源转化:基于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的研究,F279.2
  16. 专业化、多样化对中国城市技术创新的影响,F299.2
  17. 国际产业转移与湖北省制造业基地发展研究,F427
  18. 产业集聚理论在济源工业产业布局中的应用,F127
  19.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的偏离—份额分析,F127
  20. 滇中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整合研究,F299.2
  21. 林州产业集聚区电网规划研究,TM715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