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死刑废除的民众心理障碍及其消解

作 者: 李晓龙
导 师: 曲新久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死刑废除 民意 死亡情结 人道主义 宽容
分类号: D9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4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在古代社会被广泛适用,并作为诸刑种的中心刑而存在。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死刑的态度也起了巨大变化,死刑不再是人们心目中对付犯罪的法宝,而且,自从贝卡里亚首倡废除死刑以后,要求废除死刑的呼声不绝于耳,各国也开始了废除死刑的实践。我国学者对死刑制度达成了一定共识,认为我国应该废除死刑,但现时还不能废除。至于为什么不能现时废除死刑,学者多有论述,但大多仅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对公众的心理并无太多论及。本文尝试在公众心理层面探讨死刑废除的阻力及问题的解决方向。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已有死刑存废理论和各国死刑实践的简述。主要涉及贝卡里亚、康德、黑格尔、边沁和费尔巴哈等早期的观点和我国现时的死刑存废观点。在相关早期观点中,着重论述了贝卡里亚的观点,并将其观点与比其时代稍后的康德、黑格尔作了比较。指出贝卡里亚提出废除死刑口号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现时死刑理论方面,指出学者论述中的理性态度,并建议由民众对死刑的心理态度方面寻找废除死刑的突破口。随后简单介绍了各国的死刑实践。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民众对死刑废除的各种心理障碍及其化解方法。讨论了民众对犯罪现象的愤怒和憎恨心理对死刑废除的阻碍,并指出只有时间的流逝和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容精神才能消解民众的愤怒,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人们才能养成平和的心态面对犯罪;讨论了中国人动辄以死亡解决问题的死亡情结及其对死刑废除的阻碍,并指出需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才能改变民众的死亡情结;论述了民众依赖死刑遏制犯罪的心理以及民众期望用死刑严惩犯罪的心理并指出问题解决的方向。 第三部分——论述了我国学者关于民意的论述中存在的两个误区。讨论了关于死刑的两种民意,认为死刑的废除必需一定比例的民众同意,但并不必需全体人民的同意。

全文目录


前言  7-8
第一部分 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及实践  8-15
  一、贝卡里亚与康德、黑格尔  8-9
  二、边沁的死刑理论  9-10
  三、费尔巴哈的死刑理论  10
  四、我国现今死刑理论争论及其评价  10-13
    (一) 我国现今死刑理论争论  10-12
    (二) 对我国现今死刑理论争论的评价  12-13
  五、各国死刑实践  13-15
第二部分 民众对死刑废除的心理障碍及其消解  15-33
  一、愤怒情绪及其消解  15-18
    (一) 学者面对的尴尬提问  15
    (二) 受害人及其亲属反对死刑的心理  15-16
    (三) 社会公众反对死刑废除的心理  16-17
    (四) 如何消除愤怒心理  17-18
  二、死亡情结及其消解  18-23
    (一) 本文的死亡情结  18-19
    (二) 忠臣的死谏  19
    (三) 以死殉国与含冤而死  19-20
    (四) 以死谢罪  20
    (五) 以死抗争  20-21
    (六) 民间复仇习俗、以命相抵  21-22
    (七) 死亡情结的消解  22-23
  三、民众对死刑的期望及其消解—与刑罚执行制度相联系  23-27
    (一) 刑罚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23-26
    (二) 增强民众对刑罚执行的信心  26-27
  四、民众的担忧及其消解  27-33
    (一) 民众的担忧  27-28
    (二) 担忧心理的消解  28-33
第三部分 关于死刑存废的两个误区  33-37
  一、关于死刑的民意方面存在的误区  33-34
  二、关于死刑废除必需民众同意的误区  34-37
结论  37-38
参考文献  38-41
后记  41

相似论文

  1. 公共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立场与网络民意的错位研究,G206
  2. 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民主价值及路径选择研究,D630.1
  3. 网络民意的法理学透视,G206
  4. 五四之子的“赶路”人生,I207.6
  5. 民众与司法公正,D916
  6. 论渐进式废除死刑,D924.1
  7. 人道主义干涉与保护责任,D998.2
  8. 阿尔都塞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A811
  9. 威廉·潘的宗教宽容思想及其与约翰·洛克的异同,B91
  10. 伊拉斯谟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及其影响,K516
  11. 异样的风情描摹 独特的底层叙事,I207.42
  12. “战斗的人道主义”,I313
  13. A.索尔仁尼琴作品中人性和个性的反映,I512
  14. 国际法上的死刑废除与我国死刑改革,D997.9
  15. 网络民意与网络问政,D630
  16. 试论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和平意识,I313
  17. 坚守中的转型与转型后的坚守,I207.42
  18. 格林:关注第三世界的人文主义者,I712.074
  19. 民意与司法关系研究,D926
  20. 关于死刑存废的现实思考,D924.1
  21. 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影响因素分析,G20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