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星载InSAR技术的西藏崩错地区构造地貌特征研究

作 者: 宁树正
导 师: 任金卫;单新建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专 业: 构造地质学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走滑断层 拉分盆地
分类号: P5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8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几十年来,青藏高原研究已经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有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动力学机制等问题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进行着,造成认识分歧的主要原因一是高原地区本身情况复杂,二是由于环境恶劣导致这里高精度的基础资料缺乏,以致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西藏崩错一带构造关系复杂,广泛分布许多湖泊和沼泽盆地,这些盆地在地貌和现今活动特征上有很多相似性,同时崩错断层带与谷露盆地及蓬错盆地成近90°相交,虽然运动性质不同,但很可能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对这一地区深入研究有助于搞清高原南部构造的现今活动关系,从而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动力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崩错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传统的科研手段难以满足本地区研究的需要,现在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较小,尤其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工作能力,可进行高精度的地形测绘,为本地区更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利用星载 InSAR 技术提取了西藏崩错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并对其应用进行了评价;基于提取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西藏崩错一带的区域地质特点和主要构造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并对高原近南北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之间的形成关系做了初步探讨。开展的工作和主要成果有:(1) 采用 ERS-1/2 TANDEM 数据,利用 InSAR 技术提取了西藏崩错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崩错研究区处于东经 90-92°,北纬 30.5-32.5°之间,采用的 ERS-1/2 TANDEM 数据有 4 对,数据的成像时间为 1996 年 4 月, ERS-1/2数据经 EarthView InSAR 处理后最终生成 Geotiff 格式的 DEM,处理得到的 DEM 坐标系统为 UTM-WGS-84,像元大小处理为 20m×20m 左右。(2) 对提取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理论精度分析,并与 2004 年美国公布的 SRTMDEM 和我国 1:25 万 DEM 进行应用比较。从数据处理获得的相干性图像上看出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图像为白色,显示了较好的相干性,而在高山地区,由于陡峭的山谷和沟壑形成雷达阴影,在图像上显示为灰黑色,在湖区雷达波发生了全反射,没有回波信号。把相干性系数归化到 0-1 之间进行统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4-21
  1.1 青藏高原研究现状  14-16
  1.2 问题的提出  16-17
  1.3 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InSAR 与GPS  17-19
  1.4 本文工作内容  19-20
  1.5 小结  20-21
第二章 InSAR 技术基础与发展现状  21-31
  2.1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原理  21-25
    2.1.1 成像雷达原理  21-23
    2.1.2 InSAR 原理  23-25
  2.2 干涉测量精度——相位与地形的关系  25-26
  2.3 影响InSAR DEM 精度的因素  26-27
  2.4 几种常用星载InSAR 数据  27-28
  2.5 InSAR 技术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28-30
  2.6 小结  30-31
第三章 InSAR 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价  31-50
  3.1 数据处理  31-39
    3.1.1 ERS-1/2 TANDEM 数据  31-32
    3.1.2 EarthView InSAR 软件  32-33
    3.1.3 数据处理流程  33-39
  3.2 数据校正  39-41
    3.2.1 数据高程校正  39-40
    3.2.2 图像镶嵌处理  40-41
  3.3 数据精度分析  41-48
    3.3.1 ERS-1/2 DEM 数据质量分析  41-44
    3.3.2 ERS-1/2 DEM 数据与1:25 万DEM 及SRTM DEM 对比  44-48
  3.4 小结  48-50
第四章 基于DEM 的崩错构造带几何特征分析  50-68
  4.1 DEM 应用方法  50-52
  4.2 研究区基本特征  52-57
  4.3 基于DEM 的崩错断层带特征  57-62
    4.3.1 崩错断层带南东部地貌特征  57
    4.3.2 崩错盆地区地貌特征  57-59
    4.3.3 崩错断层带北西段地貌特征  59-62
  4.4 GPS、地震反映的活动特征  62-64
  4.5 构造关系讨论  64-67
    4.5.1 前人研究总结  64-65
    4.5.2 对本地区构造关系的认识  65-67
  4.6 小结  67-68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68-70
  5.1 工作总结  68-69
  5.2 存在的问题  69-70
参考文献  70-74
致谢  74

相似论文

  1.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炮兵侦察定位中的应用研究,E919
  2. 虚拟空间环境构建及红外成像仿真,TP391.9
  3. 三维空间分析技术在数字航道中的应用研究,U612
  4.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三维公路选线设计,U412.3
  5. 基于TIN的数字高程建模及可视化研究,TP391.41
  6. 基于DEM的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棕榈适宜性评价,P468
  7. 利用ICESAT激光测高数据监测南极冰盖高程变化的研究,P228.3
  8. 艾比湖水底地形遥感研究,P237
  9. 等高线回放算法及DEM精度评估研究,P208
  10. 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及可视化研究,P208
  11. 三线阵CCD月面影像DEM生成研究,TP391.41
  12. SAR影像配准方法研究,TN957.52
  13. 多基线InSAR数据仿真及其相位解缠技术研究,TN958
  14. 弥渡、巍山盆地中更新世地质特征及其演化,P542
  15. 基于GIS技术的泰安市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研究,S162
  16.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露天矿测量验收系统开发,TD176
  17. 基于DEM的水文信息提取与应用研究,P208
  18. 基于分布式InSAR的DEM生成算法研究,P225.1
  19. 基于DEM的坝堤溃决洪水淹没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P208
  20. SRTM在军事测绘保障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P208
  21. 基于AE的组件式开采沉陷预计及可视化分析系统研究,TD32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区域构造地质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