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门区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分析

作 者: 李鹏
导 师: 杨世伦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
关键词: 长江 三峡工程 水下三角洲 冲淤演变分析
分类号: TV148.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1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河口口门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敏感、演变最活跃的区域。因此,探索流域来沙锐减趋势下河口口门区水下三角洲冲淤变化的部位、量级、过程和机制,能加深对三角洲演变的认识,在滩涂的利用、海洋工程建设上都有很大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1995-2005年长江口区地形图,应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长江口口门区水下三角洲地形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时期地形数据的叠加处理,获得地形冲淤变化的强度和空间分布,并初步探讨了冲淤对长江供沙量变化的响应。 在口外一个2000km~2的矩形区域内,1995-2000、2000-2004和2004-2005年(部分区域推算)三个时段的垂向冲淤速率(负为侵蚀)分别为6.4cm/a、-3.8cm/a和-21.7cm/a,前两个时段淤积面积在总面积中的比例分别为75.5%和30.5%;10m和20m等深线也都从1995-2000年期间的净淤进转为2000-2004年的净蚀退。 为了解冲淤的空间差异性和复杂性,把研究区分成若干个100km~2的子区域,并计算了每个区域的冲淤速率。结果表明:5m等深线以浅的浅滩除九段沙在2000-2004年出现净冲刷外,其它区域自1995年以来维持净淤积;而7m等深线以深的地方却由1995-2000年的净淤积转变为2000年以来的净冲刷;以31°10′N (北槽口北沿)为分界线,以北的区域1995-2000年淤积速率和2000年后的冲刷速率都较大,而以南区域冲淤变化较和缓。为了认识口外水下三角洲斜坡和口内河槽冲淤的差异性,以南槽为例进行了冲淤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口内河槽的冲淤空间变化大、局部的冲淤强度较大,口外冲淤变化则比较均匀;口外水下三角洲斜坡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更敏感(即出现由淤积向冲刷转变的时间较口内早)。 分析认为:长江口口门外水下三角洲5m以浅的浅滩持续淤积,对长江流域来沙减少的响应相对较迟钝,7-15m水深区域对长江流域来沙反应最为敏感,2000年以后水下三角洲部分区域出现侵蚀,2003年以后出现全面侵蚀;河槽对来沙条件变化也有响应,但不及7m以深的口外水下三角洲斜坡敏感。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峡水库等流域人类活动造成的长江来沙锐减以及长江口工程(如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南汇边滩和横沙东滩的围垦工程)的建设。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入海泥沙下降1×10~8t/a的量级,它对口门区的冲淤过程具有重要影响。随着长江流域水库拦沙能力进一步增强和流域植被环境的进一步保护,长江人海泥沙将继续下降,口门区的冲刷可能进一步加强,值得科学界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长江三峡遗产廊道构建研究,F592.7
  2. 汉语视听教学方案设计,H195
  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次级中心发展研究,F299.27
  4. 镉对华溪蟹的损伤与低分子量壳聚糖的防护作用,X174
  5. 社会力量参与提高长江下游水上应急能力研究,U698
  6. 基于政府规制的长江干线船舶超载综合治理研究,U692
  7. 长江口中国花鲈的食性及分子生物学在食性分析上的应用,S917.4
  8. 近4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口海岸线演变,P737.1
  9. 长三角地区别墅区园林植物优化配置研究,TU986
  10. 水利工程舆情分析模型及指标体系设计,F426.91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农业园环境艺术设计研究,TU986.5
  12. 长江口北槽潮汐环流的分析与三维数值模拟,U612.23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泥盆系—石炭系界面分布特点及控矿规律研究,P618.13
  14. 长江中下游鄂—赣与苏—皖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地质特征及对比研究,P597.3
  15. 净水装置对长江水处理效能的试验研究,TU991.2
  16.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研究,F127;F224
  17. 波浪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体海床响应研究,TV139.2
  18. 长江港口物流园区开发模式研究,F259.2
  19. 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演变及其对北槽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U617
  20. 长江上游地区江水源热泵取水——水处理系统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TU831.6
  21. 应用于江水源热泵系统的侧向流翼片斜板取水头部的实验研究,TU831.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科学 > 泥沙动力学、河流动力学 > 河口、港湾、海岸泥沙 > 河口泥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