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初探

作 者: 刘文博
导 师: 白寅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网络群体事件 网络舆论 议程设置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网络群体事件是指发端于网络或现实社会的某一现象或事件,在网络上出现后引起网友热议,并被广泛转载,形成一股舆论热潮,且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网络社会的复杂决定了网络群体事件类型的复杂。因此,网络群体事件的分类可以按照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公众回应情况、对抗的主客体、有无矛盾基础、有无组织利益性几个维度来思考。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所具有的多发性、变异性、自发性、情绪性、不稳定性等特征。除此之外,网络群体性事件还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如突发性、多源性、交互性、广域性、地域差异性、难控性、可视性。纵观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把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模式理解为线性模式和动力模式。2003年以来,我国进入了网络群体事件的频发期,究其原因,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公民逐步成熟、转型期社会矛盾、网络媒介消费主义、地方政府处置不周、社会监督的缺失等息息相关。网络群体事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网路群体事件反映民情民意,深刻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制定,培养了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利于我国的民主建设;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审判、网络谣言等非理性因素,给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着网络群体事件的演变并产生影响?从网络舆论传播流程上来看,传统媒体是否介入并与网络舆论形成议程互动是促成网络群体事件演变且引发较大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从网络议题看,那些具有刺激性、激发网民强烈情感、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网络议题更容易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从网络媒体看,传统媒体是否介入关系着该事件的影响力度。从传播形式上看,可感的传播形式更容易使网络舆论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网络群体事件频发,也是对我国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我国政府要正确应对网络事件必须要做到快速发现网络群体事件、明确舆论主体、主动设置网络议程、认真回应质疑议题、适时进行权威评论。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绪论  10-15
  1.1 选题的意义  10-11
  1.2 研究现状  11-13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5
第一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定义、类型、特征  15-29
  1.1 网络群体事件的定义  15-16
  1.2 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  16-25
    1.2.1 按照信息来源划分  17
    1.2.2 按照事件性质划分  17-22
    1.2.3 按照公众回应情况划分  22
    1.2.4 按照对抗的主客体划分  22-23
    1.2.5 按照有无矛盾基础划分  23-24
    1.2.6 按照有无组织性、直接利益性划分  24-25
  1.3 网络群体事件的特征  25-29
    1.3.1 突发性  25
    1.3.2 多源性  25
    1.3.3 交互性  25-26
    1.3.4 广域性  26
    1.3.5 地域差异性  26-27
    1.3.6 难控性  27-28
    1.3.7 可视性  28-29
第二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模式及兴起原因  29-40
  2.1 网络群体事件形成模式  29-35
    2.1.1 线性模式  29-32
    2.1.2 动力模式  32-35
  2.2 网络群体事件兴起的原因  35-40
    2.2.1 网络传播的优势  35
    2.2.2 公民逐步成熟  35-36
    2.2.3 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加剧  36-37
    2.2.4 网络媒介消费主义  37-38
    2.2.5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  38-40
第三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影响  40-49
  3.1. 对事件本身的影响  40
  3.2 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40-41
    3.2.1. 网民政治参与的空前活跃  40-41
    3.2.2 话语霸权的瓦解  41
  3.3 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41-43
    3.3.1 对公共决策的积极影响  42
    3.3.2 对公共决策的不利影响  42-43
  3.4 对公众的影响  43-44
    3.4.1 公众的"助听器"  43
    3.4.2 催生公民权利意识觉醒  43-44
  3.5 容易滋生网络暴力  44-46
  3.6 容易滋生民粹主义  46-47
  3.7 容易滋生网络谣言  47
  3.8 容易成为消解社会凝聚力的"离心器"  47-49
第四章 网络群体事件影响力的因素分析  49-64
  4.1 焦点议题  49-50
    4.1.1 刺激性  49
    4.1.2 能够激发受众强烈的情感  49-50
    4.1.3 迎合社会心理期待  50
  4.2 文化制度环境  50-52
    4.2.1 民族文化环境  50-51
    4.2.2 法律与制度环境  51-52
    4.2.3 网络伦理道德  52
  4.3 传统媒体介入程度  52-57
    4.3.1 传统媒体介入  53-54
    4.3.2 传统媒体失语  54-57
  4.4 传播形式  57
  4.5 网民行为  57-60
    4.5.1. 改写事件进程  57-59
    4.5.2 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  59-60
  4.6 网民群体心理  60-62
    4.6.1 群体极化现象  60-61
    4.6.2 集体无意识现象  61-62
  4.7 政府行为  62-64
第五章 网络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  64-75
  5.1 政府应对策略  64-72
    5.1.1 建立舆情预警系统,快速发现网上舆情  64-66
    5.1.2 主动设置网络议程,第一时间发布信息  66-67
    5.1.3 采取恰当回应方式,认真回应质疑议题  67-69
    5.1.4 适时进行权威评论,引导主流言论  69-72
  5.2 公众应对策略  72-73
  5.3 媒体应对策略  73-75
    5.3.1 强化"把关人"的角色  73
    5.3.2 促进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  73-74
    5.3.3 培养"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  74
    5.3.4 遵守职业道德  74-75
结语  75-77
参考文献  77-81
致谢  81-8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2

相似论文

  1.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2. “媒体审判”现象探析,D926
  3.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G206
  4. 传统媒体议程与网络议程的对比研究,G206
  5. 我国舆论生态的失衡与调适,G206
  6. 基于网络论坛的社会公共事件传播研究,G206
  7.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网络舆论调控机制研究,D630
  8. 公共领域内网络问政的互动反馈模式构建,D630
  9. 大学生在网络舆论心理中的认知失调研究,G206
  10. 上海世博会期间《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分析,G206
  11. 网络社群参与公共决策的群体极化效应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G206
  12. 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机制与后果,G206
  13. 共鸣与自振:媒介框架与网络舆论,G206
  14. 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络舆论演化,G206
  15. 善治视野下网络舆论危机治理的研究,G206
  16. 网络舆论的政府规制及其限度研究,G206
  17.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嬗变及理性审视,G206
  18. 网络舆论对传统媒体法制报道的影响研究,G206
  19. 网络舆论与公民社会构建的对策研究,G206
  20. 面向图像式网络舆论攻击的举证反制技术研究,TP391.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