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在流转中永生与超越

作 者: 张帆
导 师: 蒋松源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文艺生态学 李杨戏 文人创作 民间创作
分类号: I207.3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李杨戏序列鲜明地烙刻着生态演进的印辙,它的标本意义非常突出。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将李杨戏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来研究,主要分析其内部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这两条艺术链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这两条艺术链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态链一样,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不断在生、和、合、进的生态演进过程中循环。 本文主要观点如下:这两条艺术链各自内部因子的平衡及与各自生态位的和谐是它们实现生态优化、展示艺术品格的最佳状态;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能量、信息的互动互补,并超越自己、生成新质;它们“各领风骚数百年”,显露出在主流上雅俗消长的波状发展态势。 最后的结论是生态演进的力量是李杨戏变化不可抗拒的驱动力,适者生存的规则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有别于自然科学领域后者优于前者的发展进步观,人文领域的进步发展,并不是昔不如今后胜前。它们不是优胜劣汰,而是适者生存。对于文学艺术的进程来说,它更具备的是生生不已,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和特性。所有的“昔者”都将在流转中,被“今者”跨越,同时,亦凭借着“今者”得以复活与永生。

全文目录


引言  6-9
第一章 李杨戏的流变史  9-24
  第一节 李杨戏之前的诗文、传奇与说话  9-10
  第二节 李杨戏的剧目  10-24
    附:现知李杨戏一览表  21-24
第二章 文人与民间两条艺术链及其内部平衡  24-40
  第一节 文人主体与作品意蕴的和谐  26-34
    一、李、杨结局安排与作者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的协调一致  26-31
    二、不同作品中寄寓不同的人生理想  31-34
  第二节 民间主体与作品艺术特点的和谐  34-40
    一、民间主体的创作以娱人为目的  34-36
    二、民间作品的艺术特色  36-40
      1、求乐尚奇  36-38
      2、台词方言化,本色自然,俚俗粗浅  38
      3、不注重全局的剪裁,剧情随意编排  38-40
第三章 生态位的天时地利人和  40-53
  第一节 时代精神与李杨戏的文人艺术链  40-45
    一、中唐人的盛世追恋  41
    二、元人的生存恐惧  41-42
    三、明代人的偷窥心理  42-43
    四、清人的末世悲情  43-45
  第二节 地域心理与李杨戏的民间艺术链  45-53
    一、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戏曲文化  45-48
      1、莆仙戏  46-47
      2、梨园戏  47
      3、高甲戏  47-48
      4、芗剧  48
    二、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与五个抄本的宗教色彩  48-53
      1、相信命运天定、善恶有报,又相信人定胜天  49-51
      2、有缺点的神仙  51
      3、对权力的泛宗教化信仰  51-53
第四章 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两个不同生态链之间的能量互补互动  53-79
  第一节 文人之间的借鉴和与民间的互动  53-70
    一、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  53-61
      1、《长恨歌》、《彩毫记》、《长生殿》对杨妃形象的净化  54-57
      2、《天宝遗事诸宫调》、《惊鸿记》、《磨尘鉴》对杨妃形象的丑化  57-61
    二、对民间创作的借鉴  61-70
      1、戏曲的俗文化胎记  61-63
      2、《长恨歌》从民间传说中取材  63-64
      3、民间因子为李杨戏注入新鲜血液  64-70
  第二节 民间创作对文人创作及不同剧种之间的借鉴  70-79
    一、民间创作对文人作品的借鉴  70-76
    二、对其他作品的借鉴  76-79
结语  79-83
参考书目  83-85
中文详细摘要  85-86

相似论文

  1. 论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演变,I207.8
  2. 从民间传统到文人创作,I207.22
  3. 南宋中后期婺州文人及其创作,I206.2
  4. 汉魏之际艺术活动三论,I206.2
  5. 文人、妓女和元杂剧,I207.3
  6. 两宋俗词述论,I207.23
  7. 清初兴亡悲剧研究,I207.37
  8. 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I207.37
  9. 弹词《再生缘》结局新析,I207.37
  10. 明清俗曲曲牌研究,I207.37
  11. 明代皖人戏曲中文学母题研究,I207.37
  12. 关于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问题,I207.37
  13. 水浒戏述论,I207.37
  14. 明末清初常州地区戏曲活动与创作研究,I207.37
  15. 河南目连戏研究,I207.37
  16. 元杂剧中文人与娼优的爱情研究,I207.37
  17.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I207.37
  18. 论元杂剧的模糊性美学特色,I207.37
  19. 元代杂剧情感结构论,I207.37
  20. 性别视角下的杜丽娘式叙述:“生死之恋”模式研究,I207.3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古代戏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