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凝聚力关系的研究

作 者: 王力争
导 师: 龙士云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党的凝聚力要素系统 科学发展观 长效机制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由系列性要素作用产生,大致区分为凝聚力的源泉要素层和流要素层两大部分。源泉要素层部分由指导思想、纲领、奋斗目标、价值原则所构成。它具科学性、普世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是使人们结合和聚集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成员的初始力量。流要素层包括党的组织形式、结构和章程;行为方式、内容和结果;成员关系等系列性要素。流要素层的协调性、有效性使党的成员能够形成平等、融洽、和谐的关系,坚定并增强党员对党的信念,从而不断地保持和增强党的凝聚力。科学发展观借鉴、吸收了人类社会的经验教训,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产生的有效源泉。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并超越了历史上人本思想的精华:充分考虑了以人为本的实现条件;对人的权利和价值全面、充分的肯定;以发展推动以人为本各方面内容的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是党的终极价值与现实社会结合的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党的终极价值必须在此基础上分步实现。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尊重和珍惜人的生命;在现有可能的社会基础之上,努力创造促进人的发展条件。这些价值导向的不断实践就是向党的终极价值接近的过程。必须形成坚持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发挥党员的中坚作用。首先加强程序意识,程序设置尽可能周密细致,责权明晰,环环相扣;第二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绩考评机制,真正体现人民对领导干部的评价;第三建立网络化的监督机制,多方面多渠道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保证权力运行的正确轨道。确保党员的政治、经济权利,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由绪论、三个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提出研究的背景和动机,评述相关的研究动态,阐明研究方法和思路,从而宏观把握本文的写作基调。第一章:从党的凝聚力组成部分出发,阐述了党的凝聚力的形成机制的内容和特点。第二章:从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凝聚力的关系出发,多角度阐述科学发展观对增强党的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从机制性角度出发,探讨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基本路向。结论:总结全文,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涵盖了公平、正义、平等、自由这一普世价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理念落到实处,就会不断保持和增强党的凝聚力,实现党的终极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3
  一、研究的背景和动机  10
  二、相关理论研究的动态及述评  10-11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1-13
第1章 党的凝聚力的形成机制  13-27
  1.1 党的凝聚力的源泉  13-17
    1.1.1 党的凝聚力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13-14
    1.1.2 源要泉素的特点与作用  14-17
  1.2 流聚要素的特点与作用  17-23
    1.2.1 加强党员思想信念的修养  18-19
    1.2.2 加强党员与党组织的协调  19-21
    1.2.3 塑造党的整体形象增强党的魅力  21-23
  1.3 党的凝聚力形成机制的特点  23-27
    1.3.1 动态性和发展性  23-24
    1.3.2 正负向的两重性  24-27
第2章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有效源泉  27-42
  2.1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强固党的价值系统的有力基点  27-36
    2.1.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超越了历史上人本思想的精华  27-32
    2.1.2 以人为本能够有力地巩固和加强党的价值系统  32-36
  2.2 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凝聚全党力量的根本保证  36-42
    2.2.1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阶段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根本途径  36-40
    2.2.2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保持党的长久魅力的重要途径  40-42
第3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党的凝聚力的基本路向  42-52
  3.1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42-46
    3.1.1 加强程序意识,严密制度设置  42-44
    3.1.2 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政绩考评机制  44-45
    3.1.3 建立网络化的监督机制,保证权力运行不偏人民利益的轨道  45-46
  3.2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对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坚作用  46-52
    3.2.1 确保党员的政治权利,强化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主体意识  47-50
    3.2.2 保障党员的经济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的主动性  50-52
结束语  52-53
致谢  53-54
参考文献  54-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57

相似论文

  1.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2.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3.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5.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6.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7. 科学发展观的双重维度审视,D61
  8.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湖北省白酒产业集群发展研究,F426.82
  9.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利益整合,D61
  10.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11.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1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统筹解决我国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D616
  13. 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研究,G641
  14. “90后”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64
  15.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当代意义,A811
  16. 石家庄市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研究,F205
  1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环境法治研究,D922.68
  18.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研究,D422.6
  19. 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演进研究,K02
  20. 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立法观探析,D920.0
  21. 系统治理视阈下的村民自治研究,D422.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