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研究

作 者: 王燕
导 师: 宋英辉
学 校: 燕山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
分类号: C91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调查制度是运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旨在通过对未成年人相关因素的调查反映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而所调查的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因素就是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是社会调查制度的重要环节,调查内容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决定了社会调查制度能否有效地的运行。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为目的确立的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其理论依据也应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论相一致。目前我国通过对未成年人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调查,总是不加分别的作为罪轻的依据,而忽视了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分析,使调查内容肤浅且形式化。文章主体以社会调查报告应调查的内容为核心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首先,该部分从社会调查制度入手引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即社会调查报告内容,论述了研究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价值,分析了与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相联系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论的国内外相关理论,以及关于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进而分析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存在的问题。其次,分述家庭因素作为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主要方面,通过对家庭结构、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家庭方面的原因。然后,分述学校教育因素作为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主要方面,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学校教育形式、方法、管理等漏洞都会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产生影响。最后,分述其他一些因素作为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方面,在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如不良的社区环境、不良交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的消极特征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导论  10-18
  0.1 选题背景  10-11
  0.2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意义  11-13
  0.3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6
    0.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4
    0.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4-16
  0.4 研究方法  16-18
第1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内容概述  18-30
  1.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及社会调查报告  18-21
    1.1.1 社会调查制度及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含义  18-19
    1.1.2 社会调查报告存在的合理性  19-20
    1.1.3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研究价值  20-21
  1.2 国内外关于社会调查报告的相关理论与法律规定  21-26
    1.2.1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国内外理论研究  21-23
    1.2.2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国内外相关法律规定  23-26
  1.3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弊端  26-28
    1.3.1 报告内容缺乏深刻性  26-27
    1.3.2 报告结论过于格式化  27-28
  1.4 本章小结  28-30
第2章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家庭因素  30-42
  2.1 家庭对未成年人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30-33
    2.1.1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30-31
    2.1.2 未成年人启蒙教育的开端  31-32
    2.1.3 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保护港  32-33
  2.2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  33-41
    2.2.1 家庭结构不完整  33-35
    2.2.2 家庭教育方式失当  35-38
    2.2.3 家庭内部暴力行为  38-40
    2.2.4 家庭生产功能强化  40-41
  2.3 本章小结  41-42
第3章 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的学校因素  42-52
  3.1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42-43
    3.1.1 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  42-43
    3.1.2 促进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完成  43
  3.2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教育因素  43-51
    3.2.1 教育形式僵化  43-46
    3.2.2 教育方法失误  46-47
    3.2.3 教育管理漏洞  47-49
    3.2.4 失学比率增加  49-51
  3.3 本章小结  51-52
第4章 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其他调查内容  52-62
  4.1 互联网的不良影响  52-55
    4.1.1 网络不良信息  52-53
    4.1.2 网络成瘾  53-55
  4.2 未成年人自身原因  55-58
    4.2.1 不正当需求  55-56
    4.2.2 性格气质  56-57
    4.2.3 心理不健康  57-58
  4.3 不良社区环境、不良交往  58-61
    4.3.1 不良社区环境  58-59
    4.3.2 不良交往  59-61
  4.4 本章小结  61-62
结论  62-64
参考文献  64-6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7-68
致谢  68-69
作者简介  69

相似论文

  1.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2. 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36
  3. 抽动障碍儿童的行为特征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R749.94
  4.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G637
  5. 成长电影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G521
  6. 农村教师流动意愿的家庭因素研究,G525.1
  7.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G635.1
  8. 美国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研究,G636
  9. 不同利益群体影响下的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G78
  10. 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犯罪成因和预防,D917
  11.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制度研究,D924.1
  12. 论我国未成年犯缓刑制度的缺陷及对策,D925.2
  13. 国际人权框架下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研究,D922.183
  14. 论成年人监护制度,D923
  15. 明清陕北的学校教育研究,K248
  16. 未成年人不起诉制度研究,D925.2
  17. 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研究,D925.2
  18. 我国未成年犯缓刑制度的构建,D924.13
  19.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研究,D924.3
  20. 非犯罪化实现研究,D924.11
  21. 未成年犯的刑事责任研究,D924.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青少年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